狗尾草
文/李广昌
在左拔傅总家后院的空坪上,生着一片茂密的狗尾草。微风拂过,它们轻轻摇曳,仿佛一群活泼的小狗正晃动着尾巴起舞。这画面,让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时光——那时,我们常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摘下狗尾草的花穗,编成小狗、公鸡等各样小动物,那段记忆,至今温暖。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狗尾草为我疗愈牙痛的那一回。那时因吃了上火的东西,牙疼得厉害,连服数日去痛片也不见好转。后来村里一位老人家告诉我:去拔些狗尾草的根,洗净,煎水去渣,再加两个鸡蛋一同煮熟,喝汤吃蛋。我照做了,果然一次见效,两次痊愈。那份感激,至今仍萦绕心头。
时光荏苒,几十年匆匆而过。今日与狗尾草重逢,忍不住俯身细看——
狗尾草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高约一米。根须细密,茎秆直立或微曲,通常纤细,偶有粗壮。叶片互生,叶鞘宽松,叶舌呈白色,边缘有细裂如纤毛;叶片扁平,先端渐尖。夏季开花,花序紧密呈圆柱形,微微弯垂,外围有较长的刚毛伸出。小穗椭圆形,基部具数条粗糙的刚毛,颜色或绿或黄或紫。颖果呈长圆形,表面有细点状皱纹。
狗尾草,又名莠、光明草、金毛狗尾草、谷莠子、毛毛草等,其性平味甘,具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黄疸、小儿疳积、痢疾、小便涩痛、目赤肿痛、痈肿及皮肤疣癣等疾。
狗尾草子则性凉味甘淡,能解毒、止泻、截疟,主治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泄泻与疟疾。
狗尾草的药用最早载于《本草纲目》,至今虽未列为常用中药,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常见如下用法:
小儿疳积:狗尾草配猪肝,水炖,服汤食肝。
小儿肝热:鲜狗尾草配绿萼梅、冰糖,水煎服。
热淋:狗尾草加米泔水,煎服。
目赤肿痛、畏光:狗尾草配天胡荽,煎水饮用。
远年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用。
疣:取狗尾草花序轴,剪成斜尖,消毒后刺透疣的基部,固定七日可脱落。
风疹:狗尾草水煎,加少许甜酒调服。
牙痛:狗尾草根煎水去渣,加鸡蛋煮熟,服汤食蛋。
百日咳:狗尾草配黄独、连钱草,水煎服。
缠腰火丹:狗尾草子炒焦研细,香油调敷患处,每日二至三次,一般一至三天见效,对肝火型疗效尤佳,且不易遗留神经痛或其他副作用。
凝视眼前这一丛丛自在摇曳的狗尾草,我不由思考:缠腰火丹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所致,而狗尾草既能有效治疗此症,是否意味着它具有某种抗病毒的活性成分?
在中医药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期待这些源自民间、历经实践检验的智慧,能被进一步发掘与研究,让像狗尾草这样平凡的草木,也能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绽放属于它们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