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
(总236期)
《梦幻阿尔山》


山水与情怀的诗意织锦
文/红姿木哥
在陈德龙先生的词曲世界里,《梦幻阿尔山》并非一首简单的风物歌,而是将阿尔山的自然魂魄与人文情思,以音符和文字为经纬,织就的一幅流动的北国山水长卷。它以“梦幻”为底色,把地质奇观、四季风华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酿成了一樽清冽又温热的酒,让每个聆听者都能在旋律里触摸到阿尔山的骨与魂。
一、意象:地质与四季的诗化编码
歌词的妙处,首先在于对阿尔山标志性意象的精准捕捉与诗性转化。“年轻的火山,托起了天池的娇美”,开篇便锚定阿尔山“火山地貌”的地质基因——“年轻”二字赋予火山蓬勃的生命感,而“托起天池”的动作描写,又让冷峻的地质构造有了温柔的叙事姿态,天池的“娇美”则是对阿尔山灵秀气质的点睛。
紧接着,歌词展开四季与风物的蒙太奇:“粉红的杜鹃,打开了折叠的春天”,将杜鹃花开的瞬间喻为“打开春天”,“折叠”二字充满想象力,暗示阿尔山的春天是被冬雪层层包裹后,才在杜鹃的召唤下缓缓舒展;“皑皑的雪原,包裹了林海的冬天”,则以“包裹”呼应“折叠”,雪原与林海的相拥,把北国冬天的厚重与静谧具象成温暖的怀抱。
更动人的是对阿尔山特色景观的微观描摹:“三潭峡滴翠听涛,五里圣泉化神奇”“杜鹃湖水含情脉脉,石塘林里气象万千”“不冻河浮绿流云,岸柳婷婷雾气柔,裂谷热泉枝头盈霜”……从峡谷到圣泉,从湖水到石塘林,从不冻河到热泉,这些景观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被赋予了“听涛”的听觉、“化神奇”的魔力、“含情脉脉”的神态,就连雾气都成了柳岸的“柔”,热泉成了枝头的“霜”,地质的硬朗与自然的柔媚在文字里达成了奇妙平衡。
二、情感:从风物咏叹到精神原乡
歌词的情感维度,经历了从“景的赞美”到“心的皈依”的递进。起初,是对阿尔山自然之美的惊叹——火山、天池、杜鹃、雪原,每一处景观都带着“造物主偏心”的赞叹;继而,是对这片土地肌理的深度触摸——“三潭峡”“五里圣泉”“杜鹃湖”等细节铺陈,像是歌者亲自走过阿尔山的沟沟壑壑,把山水的温度焐进了文字里;最终,情感落足于“阿尔山,绿色的海;阿尔山,银色的海;阿尔山,梦中天堂”的咏叹,此时的阿尔山已超越地理空间,成为歌者(也成为每个眷恋自然者)的精神原乡。
“绿色的海”是林海的壮阔,“银色的海”是雪原的浩渺,而“梦中天堂”则是对这片土地最虔诚的精神定义——它不仅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有能安放心灵的宁静与纯粹。这种情感的升华,让歌词跳出了“风物歌”的局限,成为对“理想栖居地”的精神告白。
三、旋律与文字的共生性
从旋律适配性来看,陈德龙的曲作也完美呼应了歌词的气质。开篇旋律以跳进的音程(如“3 5 6 - - | 5 6 3 - -”)模拟阿尔山地形的起伏感,既贴合“火山托起天池”的开阔,又暗合山水的层叠;中段描写杜鹃、雪原时,旋律线条变得柔婉(如“2 21 23 56 | 3 - 5 53”),与“粉红”“皑皑”的柔美感相呼应;而结尾处“阿尔山,梦中天堂”的重复旋律,以舒展的长音和稳定的节奏,把情感的浓度推到极致,让“天堂”的意象在旋律里有了可感知的重量。
文字的诗意与旋律的韵律形成共振:歌词里“折叠的春天”“包裹的冬天”等充满画面感的表达,在旋律的起伏中被赋予了呼吸感;而旋律里那些抒情的长音,又让“含情脉脉”“气象万千”的文字有了更绵长的情绪延伸。这种“文曲共生”的创作,让《梦幻阿尔山》不仅是“唱阿尔山”,更是“成为阿尔山的一部分”——歌与山,在词曲的交织里完成了互相成就。
四、价值:一首歌唱活一座山的可能
在文旅传播与乡土情怀的语境下,《梦幻阿尔山》的价值更显珍贵。它以通俗歌曲的形式,把阿尔山的美从“小众地质科普”推向“大众情感共鸣”,让更多人通过旋律与文字,认识并眷恋这片北国山水。对阿尔山而言,这首歌是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它把地质奇观、四季风华打包成可传唱的记忆,让“阿尔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是变成了“能在歌声里重逢”的精神坐标。
同时,歌词里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暗合了当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诉求——在城市喧嚣里听着这首歌,仿佛能闻到阿尔山林海的草木香,摸到雪原的清冽,这种精神慰藉,让《梦幻阿尔山》超越了“地方歌曲”的范畴,成为治愈都市心灵的一剂“自然处方”。
《梦幻阿尔山》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既做了阿尔山的“风物速写者”,又做了人类精神原乡的“情感摆渡人”。它让山水有了诗意的形状,让乡愁有了可传唱的声音,最终让“阿尔山”这个名字,在词曲的温度里,成了每个聆听者心中,那片永远鲜活着的、梦幻的精神疆域。
(参考AI)
主编:陈立军
主办单位:兴安盟诗词学会
主管单位:兴安盟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