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豫交界的苍茫山岭中,在贯通南北的千年古道上,麻城大安寺静立于大安山岭之巅。它不只是一处梵音缭绕的佛教道场,更是一座承载着唐风宋雨、凝结着禅宗血脉与文士风骨的历史丰碑。其名不仅与苏东坡“春风岭”的千古之谜紧密相连,更可追溯至中国禅宗史上“南能北秀”的恢弘篇章。

国庆前夕,笔者在友人的引荐下,专程到访了麻城大安寺。


一、禅宗祖庭,北秀道场
大安寺的历史源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此地原为唐代国师神秀的居住与修行之地。神秀与其师弟慧能,一北一南,开创了“南能北秀”的禅宗格局,史称“南顿北渐”。慧能大师弘法于黄梅,而神秀国师则曾在此大安山岭驻锡修行,北宗禅法由此广播中原。寺中原存老门楼对联“峰拥水环天下名山惟第一;僧群禅集世间福地更无双”已出土,大安寺发现一块“秀老禅师”祝寿牌匾,牌匾文字记载为“知妄为真向禅床头鍊三身莲漏轮週古秩,道安则净趺法座圆明五眼金光回照前序”,落款“秀老禅师六旬有五荣寿”,被北宗禅著名研究学者韩传强博士证实为神秀大师的遗落,现珍藏于麻城市博物馆,这些楹联不仅道尽此间山水之灵秀,更是大安寺作为禅宗重要祖庭、享有“天下名山”盛誉的历史明证。


二、古寺沧桑,唐城宋迹
大安寺所在的大安山岭,自古即为北通汴洛、南达吴楚的官道要冲。寺庙周边,静卧着一座始建于唐朝(约公元600年间)的千年古石城,其斑驳墙体见证着隋唐以来的军事布防与民间聚落变迁。更为珍贵的是,大安寺旁仍保存着一座千年古石桥。 这座青石砌筑的古桥,曾是官道上跨越溪涧、连接南北的咽喉要冲,与唐代石城、大安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古寺依岭而建,石城相伴,古桥静卧,它们共同聆听了多少朝代更迭的车马驼铃,见惯了多少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大安寺不仅是僧侣清修的净土,更是这条千年古道上的精神地标,其命运早已与华夏文明的脉搏融为一体。




三、春风岭上,东坡遗墨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一代文豪苏东坡在贬谪黄州途中,行经此地,留下了关于“春风岭”的千古诗篇。其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亦多次经过,吟出“东归已过春风岭,度尽千山路渐平”、“春风岭上望齐安,太昊城边揽秋菊”的佳句。
“春风岭”究竟在何处?考据史料,南宋《舆地纪胜》作为最早记载“春风岭”的文献,明确将其定位在黄州府麻城。若“以图证史”,古地图上苏东坡诗文中出现的万松亭、女王城等景点,皆明确标注于县西北通往光山的官道之上,东坡所经之春风岭,必在此路。
尤为关键的是,“春风岭上望齐安”之句,唯有站在麻城西北部的大安山岭上,举目东南,方能遥望黄州(古齐安一个时期位于麻城西南)。而在大安寺旁,至今保存着一处巨大的摩崖石刻“春”字,据传为北宋文豪苏东坡亲笔所题。此字至今保存完好,清晰可见,它不仅是历史记忆最直观的物证,也与文献、古道、诗意完美契合,为这场千年争论落下了定音之锤。


四、历史的回响,传承的使命
今日的大安寺,晨钟暮鼓依旧,神秀禅风犹存。当我们踏足于此,脚下是唐代的石城古道与千年石桥,眼前是北宋的东坡笔迹,耳畔回响着“南能北秀”的禅宗遗韵。这座古刹,因守护着一条路而重要,因印证了一段文坛佳话而不朽,更因作为禅宗祖庭而底蕴深厚。


它本身就是一部刻在山岭上的史书,向每一位来访者无声讲述着关于禅宗、关于诗歌、关于千年坚守的传奇。我们呼吁,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能更加重视对大安寺及其石城、古桥等历史遗迹的整体性修缮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让这一处集禅宗之源、唐宋之迹、东坡之魂于一体的文化瑰宝,真正得以永续流传,光耀后世。


(作者: 秦彬 周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