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和季羡林先生
填词/李含辛
题记
季 羡林:“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来世宁抛万卷书,
荷锄长伴老庭庐。
不登讲席传经处,
但种春畦带雨蔬。
炊烟直,稚子呼,
灶前笑问饭香无。
纵无墨迹传家训,
自有慈晖胜玉壶。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和季羡林先生》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这首词是李含辛为回应季羡林先生"来世愿伴母亲"的感慨而作。季羡林先生曾深情表示:"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词作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图景,艺术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这一朴素而真挚的人生理想。
词作主题鲜明地表达了对简单平凡生活的向往,与季羡林先生晚年回归本真的思想高度契合。上阕"来世宁抛万卷书,荷锄长伴老庭庐"直接呼应了季羡林"不读书、不当教授"的愿望,而下阕"炊烟直,稚子呼"则生动展现了"娶妻生子"的生活场景。
二、艺术特色分析
1. 意象运用
词中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富有田园生活气息的意象:
"荷锄":象征农耕生活,古代诗词中常与归隐田园的主题相伴,如陆游《荷锄》"五亩畦蔬地,秋来日荷锄"^[19]^
"春畦":指春天的菜地,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就有类似描写^[20]^
"炊烟":代表家庭生活的温馨,是中国传统乡村的典型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
2. 对比手法
词中运用了多组对比:
"万卷书"与"老庭庐":知识追求与家庭生活的对比
"讲席传经"与"春畦带雨":学术生涯与农耕生活的对比
"墨迹传家训"与"慈晖胜玉壶":文化传承与亲情温暖的对比
这些对比强化了词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3. 词牌运用
《鹧鸪天》是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这一词牌形式灵活,既能细腻描绘情感,又能完整叙事表意。李含辛巧妙利用其特点:
上阕四句表达人生选择
下阕五句描绘生活场景
平仄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三、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词作通过三个层次递进表达情感:
生活选择:"宁抛万卷书"表明放弃学术追求的决心
生活场景:用"炊烟直,稚子呼"等细节展现家庭温馨
价值判断:最后点明"自有慈晖胜玉壶",强调亲情高于一切
这种表达与季羡林先生"世界上无论什么名望地位,幸福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的观点完全一致。词作不仅是对季羡林话语的文学再现,更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最本真的情感需求?
四、结语
李含辛的这首《鹧鸪天》以传统词牌形式,现代语言风格,成功表达了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人生感悟。词作艺术地融合了:
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
现代人的情感体验
对简单生活的哲学思考
它既是对一位学术大师内心世界的文学呈现,也是对当代生活方式的诗意反思,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