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圣传奇——蟒蛇挂树之陈若霖》(十八)
曹洋南门梁厝坑的后山“蟒蛇挂树,墓造二台,蛇头出陈培所,蛇尾出陈若霖。
本章先说一个传说的风水宝地与陈若霖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小时候听老家老人说,陈若霖是白田(玉田)外甥,同时也是我祖上的外甥。他做官前,有一天到白田走亲戚,回去时走到曹洋。
(长青曹洋)
突然乌云密布,即将天下大雨,就赶紧走到上曹洋,在古厝旁元帅厅亲戚家避雨过夜。第二天雨过天晴,才回去螺洲镇店前村……
话说当时长乐青桥,有一位名叫陈礼的风水大师,因其神机妙算,被人称作陈半仙。我老家的旧厝歪大门,就是他亲手摆罗盘开的……
(陈半仙开的上曹“旧厝"歪门)
有一日,他苦苦寻觅许久后,终于找到了传说中蟒蛇挂树的蛇尾穴地。这穴地据说乃是风水宝地,得之者家族必能富贵发达。陈礼心中暗自思忖,不知谁才是这穴地真正的福主。
这一天傍晚,陈礼来到了螺洲。天色渐暗,寒冷的气息弥漫开来,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他四处张望,发现附近有一座庭院,便急忙跑到庭院的檐下避雨。
半夜时分,家丁发现了躲在檐下的陈礼,赶忙向财主汇报:“老爷,有个乞丐还在檐下避雨呢。”财主心地善良,立刻吩咐家丁将陈礼请进院内。
此后连着几天下雨,财主对陈礼都十分款待,好酒好菜招待着,还安排了舒适的房间让他居住。雨过天晴后,几天过去了,陈礼似乎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财主依旧好生宽待他,没有丝毫的厌烦。
一天早上,陈礼找到财主,说道:“多谢您这些日子的款待,我是个看风水的。为了报答您的好心,我找到了一处蟒蛇尾的大穴地。若您将父母的骨骸葬于此地,将来您的家族会更加兴旺发达。”财主一听,求之不得,满心欢喜地按照陈礼所说,将父母的骨骸埋葬在了那处穴地。
然而,命运似乎和财主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葬后,这户人家不但没有如陈礼所言兴旺发达,反而不断衰败。家中的生意接连受挫,财产逐渐缩水,家人也接二连三地生病。原本热闹富裕的家庭,变得冷冷清清,充满了愁云惨雾。
三年后,陈礼再次来到了财主家。他一看到财主家如今的惨状,心中暗叫不妙。他深知自己看风水从未出过差错,这其中必定有什么隐情。于是,他与财主一同到墓地察看。经过仔细的勘察,他发现穴位并没有问题,无论是方位还是地势,都符合风水的要求。
当夜,他们便在墓旁搭起帐篷睡觉。睡梦中,陈礼仿佛置身于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只见鬼差挥舞着铁链,正追打着财主的父母。鬼差大声叫嚷着:“你们赶快离开这里,否则不但会让这家人破财,还要断子绝孙!”陈礼被这恐怖的场景吓得从梦中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衫。
第二天,陈礼不敢有丝毫耽搁,他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为财主的父母另找了一个平安之地迁移。原穴地就此空了下来,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这段神秘而又诡异的故事。
陈礼半仙深知那句至理名言:“福人得福地,福地福人得。”原来,福地的福泽随意可得,需有福之人方能承载。陈若霖自身努力与品德,与祖上积攒了深厚的福报,才配得上那片福地,而此前财主家族之人福薄,自然无法消受这份福泽。至此,陈礼半仙恍然大悟,风水之道,终究离不开人心与福德的修行。
陈若霖自幼便是个聪明睿智的孩子,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灵气。年仅8岁,便能精通“五经”,在当地堪称神童。乾隆五十年(1785),他参加乙巳科乡试,顺利中举,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两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又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他精通律学,进入刑部任职后,更是如鱼得水。他不畏权势,始终秉持着公正执法的原则,在刑部的职位也不断升迁,最终累迁为刑部郎中。他的才能得到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先后出任四川盐茶道台、山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四省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等职,晚年更是官至刑部尚书,且一任就是九年之久。他勤政爱民,善于办案,无论是治理海盗,还是修建黄家陵河口、兴修水利,都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的赞誉。
话说当时小若霖的母亲林氏,靠着做女工编草鞋维持生计。懂事的陈若霖为了替母亲分忧,白天挑着母亲编好的草鞋到邻乡贩卖,夜里则在家中勤奋地挑灯读书。他深知,只有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才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时光飞逝,陈若霖已长大成人。一日,他外出卖鞋时,突然遭遇了倾盆大雨。他匆忙跑到下濂乡国学生李开基家的屋檐下避雨。户主李开基看到他,便邀他进屋相见。交谈中,李开基觉得此子言谈举止不俗,心中十分欢喜,便将长女许配给了他,还资助他读书考取功名。陈若霖虽然屡次落榜,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终于,在他28岁那年,一举高中进士。
中进士后,陈若霖在翰林院开启了他的为官之路。起初,他只是被授予庶吉士,之后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最终登上了刑部尚书的高位。
在他的为官生涯中,每一段任职都留下了辉煌的政绩。尤其是在理财、肃贪、水利、赈灾、防边、优抚苗民等方面,深得人心。在刑部任职期间,他前往各省复查案件、清理积案。其中,他审理查办的山东王连等谋杀二命案、杨四夫妇诱拐小儿诈骗钱财案等一系列积案,为受害者查明了冤屈,让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赢得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当他在云南巡抚任上时,与云南边境接壤的越南国水尾州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州目黄金珠纠合当地地痞无赖,残杀了副州目李文政一家六口,并侵吞了他们的家产。开化府河口讯弁赵秉忠收受贿赂,包庇罪犯,还私放他们逃入云南。越南政府就此事向云南地方政府提出交涉,然而当时的云南地方政府官员却以地方州目之间互相残杀为由,对交涉置之不理。
陈若霖认真翻阅旧牒,在清理积案时看出了此案的非同一般。他深知,处理不当将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经过认真地调查、核实,他判断此案搁置的主要原因是赵秉忠因受贿赂、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所致。于是,他会同总督撤回了赵秉忠,严令缉拿诸犯归案。最终,罪犯被押解至中越边境斩首,首级被传至水尾州。他还下令整肃边防,不许任何人任意出入边境,尽到了一位巡抚应尽的职责。陈若霖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陈若霖升任湖广总督。彼时的湖广地区,宛如一片被乌云笼罩的天空,当地胥吏如同贪婪的饿狼,肆意敲诈勒索苗民。苗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这无尽的苦难。
陈若霖向来嫉恶如仇,对于这些贪官污吏,他的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上任伊始,他便雷厉风行地采取果断措施。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肃清长期以来的积弊。于是,他日夜操劳,翻阅大量的卷宗,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严规。
他先后奏减湖南苗疆的苗租,豁免历年欠租。这一举措,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苗民们干涸的心田,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苗民们对陈若霖感佩有加,当陈若霖亲勘湖南苗疆民情时,沿途挤满了迎送的苗民。他们带着自家的特产,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陈若霖的感激之情。有的苗民甚至跪在路边,眼中满是崇敬和感激的泪水。
陈若霖一生勤政爱民,清明廉洁,他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地印在百姓的心中。也正因如此,他受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皇帝的赏识和器重。在他七十寿辰时,道光帝特赐五个“福”字。
这“五福”现悬挂在螺洲陈氏宗祠祠厅前梁前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陈若霖一生的辉煌功绩,是对他一生政绩的最高褒奖。
为了旌表刑部尚书陈若霖的功绩,清帝还特旨在其家乡螺洲乡道中修建“尚书里”牌坊。这座牌坊高高耸立,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陈若霖光辉一生的象征。
民间还流传着闽剧《陈若霖斩皇子》的故事。故事中,皇子鸿杵见当朝首辅之女雪娇貌美,假传圣旨将其骗进宫中企图非礼。雪娇不从,留下血书自缢身亡。皇子为杀人灭口,又将传旨太监王洪害死,沉尸御花园龙泉古井里。刑部大臣陈若霖得知此案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从鸿杵口中探出线索,并假借梦兆,让皇帝下旨挖开龙泉古井,使案情大白。他执法不阿,怒斩皇子鸿杵。虽然据考证,该剧剧情为虚构而来,但这恰恰反映了百姓对陈若霖秉公执法的赞扬和期盼。
在陈氏五楼陈若霖馆,展出的明断刑狱篇一开篇,就是一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易得,清白才算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正是陈若霖为官一生坚守的信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陈若霖不仅心系百姓,还心系亲族,恭孝传家。在外为官的同时,他时刻挂念着乡里亲族。在担任浙江巡抚的次年,他感到家乡无家庙,于是“捐廉俸数千金,建螺江宗祠,并修《家谱》”。如今,螺洲陈氏宗祠和陈若霖故居,均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它们见证着陈若霖的家族情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未代帝师:陈宝琛1848—1935)
陈若霖也非常注重对子孙的教育。他不仅要求他们尊亲孝长、和睦宗族,还留下了不少家训。在他的言传身教和家风熏陶下,他的子孙后代英杰辈出,绵延不绝。他的曾孙陈宝琛,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末代皇帝帝师。
(民族英雄:林则徐)
(陈若霖像)
与陈若霖同朝为官,而自称他学生的林则徐对联:“三十州都督,文武兼资,王命秉钺临天府;五百里德星,恩威并济,老尚陈篇对古人。”道尽了陈若霖毕生的功名。他为官清正,尽心民事,精通律学,善于断案,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更难得的是他重视家风并能身体力行,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一个百年望族的辉煌。他的故事,对于今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激励着后人秉持清正廉洁、心系百姓、重视家风的优良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补充提一下:
据说玉田桃源与八社之间的东边开化堂,也是陈若霖出仕后和他子孙先后出资所建。他的夫人(另一说媳妇)建在菜堂对面山:美女照镜。文革时期墓被盗损坏严重,几个盗墓者除了一个遭到病残,其余短时间內先后死亡。有说吸入墓中毒气,有说受诅咒被亡灵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