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坚守与奉献而格外耀眼。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用数十年光阴,将“群众不富我不富”的初心、“个人不图半块砖”的坚守、“不怕吃亏敢担当”的勇气、“为人民奉献而生”的信仰,熔铸成照亮南街村发展的“四个决心”。
作者强军先生的这篇散文以质朴的笔触,串联起王宏斌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奋斗故事——从力排众议办厂,到拒绝私利守底线,再到带领党员共渡难关,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一名共产党员“把心交给群众,把利留给集体”的赤子情怀。文中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手掌磨出血泡仍攥紧铁锹”“寒冬里守着修暖气”等真实场景,让“吃亏奉献”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行动坐标。
如今,南街村的楼房、工厂与村民的笑脸,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回馈。而王宏斌的“四个决心”,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基层干部该有的初心与担当,也为我们思考“如何让集体力量惠及更多群众”提供了生动范本。读懂这份赤心,便读懂了乡村发展中最坚实的力量源泉。(423字)
【散文】
赤心映红南街路
——记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的“四个决心”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在豫东平原的沃土里,南街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闪耀着集体主义的光芒。这光芒的源头,离不开一个名字——王宏斌。他用数十年的坚守,将“群众不富我不富,民穷我富是耻辱”“我为集体造金山,个人不图半块砖”“怕吃亏就别入党,我王宏斌再吃亏,也不比革命先烈吃亏,我不至于丢命”“共产党就是为了吃亏而生,为人民奉献而生的”这“四个决心”,从铿锵誓言熔铸为南街村的发展底色,化作千万村民心中温暖的依靠。
“群众不富我不富,民穷我富是耻辱”,这是王宏斌扎根南街的初心起点,更是他刻在骨子里的价值标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不少地方的村民开始各自为战搞经营,而南街村却面临着“分田到户后,人心散了,土地荒了”的困境。彼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王宏斌,看着村里低矮的土坯房、村民们愁苦的面容,内心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他深知,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富。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他顶着压力,力排众议,提出走集体化发展道路的设想。
起初,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有人说他“老脑筋”,跟不上时代潮流;有人劝他“别折腾”,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但王宏斌不为所动,他挨家挨户走访,裤脚沾满泥土却先问村民口粮够不够,坐在村民的炕头上,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集体发展的好处:“咱们村人多地少,单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很难有大出息。只有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办工厂、搞产业,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率先把自家的积蓄拿出来,投入到村办企业的建设中。老村民回忆“当年王书记蹲在麦地里跟我们算集体账,汗水滴在麦苗上”。白天,他和村民们一起在工地上搬砖、和泥,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浑然不觉,手掌磨出血泡仍攥紧铁锹;夜晚,他又挑灯夜读,研究市场行情、制定发展规划,常常忙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南街村的第一个村办企业——砖瓦厂顺利投产。看着烧出的第一批红砖,王宏斌和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粉厂、方便面厂、啤酒厂……南街村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村民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的南街村,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子女上学免费、看病有保障,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王宏斌依旧住着普通的村民楼,拿着和普通村干部相当的工资。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总是笑着说:“看着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比自己发财还开心。要是村民们还穷着,我自己先富了,那才是最大的耻辱。”
“我为集体造金山,个人不图半块砖”,这是王宏斌对集体事业的忠诚承诺,更是他一生践行的行为准则。在南街村发展的几十年里,王宏斌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从未为自己谋取过一丝一毫的私利。上世纪九十年代,南街村的集体经济已经颇具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不少商家看中了南街村的品牌效应,想通过王宏斌的关系,与南街村合作并给予他丰厚的“好处费”,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南街村的品牌是全体村民共同创造的,是集体的财富,我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有一次,一家外地企业想和南街村合作开办一家分厂,负责人私下找到王宏斌,悄悄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说:“王书记,只要您点头,这个红包就是您的,以后分厂盈利了,还会给您分红。”王宏斌当场就把红包退了回去,严肃地说:“合作可以,但必须按照正规的程序来,要对集体负责、对村民负责。想让我为了个人好处违背原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他的带领下,南街村的村办企业始终坚持规范经营、诚信发展,从未出现过一起因个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事件。
王宏斌不仅自己不图集体的“半块砖”,还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回到南街村的村办企业工作,有人提议给安排一个轻松的管理岗位,但王宏斌却让儿子从最基层的车间工人做起,他说:“在南街村,没有特殊的家庭,也没有特殊的人,不管是谁,都要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不能搞特殊化。”如今,他的儿子在车间里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怕吃亏就别入党,我王宏斌再吃亏,也不比革命先烈吃亏,我不至于丢命”,这是王宏斌对党员身份的深刻理解,更是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担当。在南街村发展的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市场环境影响,南街村的部分村办企业出现了亏损,资金周转困难,不少村民开始动摇,甚至有人提出要“分家产”,放弃集体化道路。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宏斌召开了全村党员大会。他在会上动情地说:“同志们,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是靠着无数革命先烈不怕吃亏、不怕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连生命都可以奉献,我们现在只是遇到了一点经济困难,算得了什么?怕吃亏就别入党,既然我们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有吃亏的觉悟和担当。我王宏斌再吃亏,也不比革命先烈吃亏,我不至于丢命。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带头坚守,团结带领村民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为了帮助村办企业摆脱困境,王宏斌带头降薪,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和普通村民一样的水平。他还带领党员干部深入企业一线,和工人一起分析问题、寻找对策。白天,他在各个工厂之间奔波,了解生产情况;夜晚,他又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召开研讨会,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开拓市场的方法。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主动拿出自家的积蓄帮助企业周转资金,有的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企业联系客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南街村的村办企业终于走出了困境,重新焕发了生机。
“共产党就是为了吃亏而生,为人民奉献而生的”,这是王宏斌对党的宗旨的深刻诠释,更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追求。在南街村,王宏斌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时刻把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村里的孤寡老人,他记挂在心,经常上门看望,送去生活用品,陪老人们聊天解闷;村里的困难家庭,他主动帮扶,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解决生活难题;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亲自规划、亲自督办,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惠及村民。
2015年,南街村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不少独居老人面临“吃饭难、照料难”的困境。王宏斌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设村级养老院的提议,却没想到起初遭遇了不小的阻力。部分村干部认为“村集体资金应优先投入工厂扩产,能多赚点钱分给村民更实在”,还有村民担心养老院建成后“服务跟不上,老人住着不舒心”。面对质疑,王宏斌没有放弃,而是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调研——清晨去村口跟晨练的老人唠嗑,问他们“要是有地方管饭、有人陪说话,愿不愿意去住”;傍晚到村民家里算账,跟大家讲“工厂赚钱是为了让日子过安稳,老人能安度晚年,咱们心里才踏实”。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宏斌亲自牵头制定养老院建设方案:从选址选在村中心、方便家人探望,到确定“三餐营养配餐、24小时专人照料”的服务标准,再到承诺“养老院运营费用由集体承担,老人免费入住”,每一个细节都反复征求村民意见。施工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转两圈,大到建筑材料的质量,小到老人房间的扶手高度,都逐一检查。有一次,施工队为了赶进度,想把走廊的防滑地砖换成普通瓷砖,王宏斌当场制止:“老人腿脚不利索,万一滑倒了怎么办?必须用防滑的,钱不够从村集体备用金里补!”
当年年底,南街村养老院顺利建成,首批32位老人搬了进去。看着老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下棋,脸上露出笑容,之前持反对意见的村干部红了脸:“王书记,还是您想得远,这养老院建得值!”而王宏斌只是笑着说:“咱们搞集体,不就是为了让大家伙儿不管老幼,都能有依靠、有奔头吗?”
有一年冬天,村里一位老人家里的暖气坏了,天气寒冷,老人冻得直打哆嗦。王宏斌得知情况后,立刻冒着严寒赶到老人家里,亲自联系维修人员,并守在现场看着维修人员把暖气修好。当暖气重新热起来,老人的家里暖和了,王宏斌才放心地离开,此时他的衣服已经被寒风冻得冰凉。老人拉着他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王书记,你真是我们的好书记啊,比亲人还亲!”
王宏斌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成立的初心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值得。”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南街村,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南街村的集体事业。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赢得了南街村全体村民的爱戴和尊敬。
如今的南街村,道路宽阔整洁,楼房鳞次栉比,工厂机器轰鸣,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王宏斌用“四个决心”铺就的坚实道路,是他用赤子之心浇灌的幸福之花。王宏斌的“四个决心”,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信条,更是南街村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在他的带领下,南街村必将在集体化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他的“四个决心”,也将如一盏明灯,照亮更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激励着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659字)
共4094字 2025年9月28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