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化南的理论已被科学研究实践验证,具体如下: 地震与地球物理领域
南北极地震活动预测:他提出地球南北纬度60°以上地区不会发生大的地震,1992年中科院张健仁专家带领考察队在南极考察,未发现地震活动迹象,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地震前异常现象:指出地震前会产生大量地电和地磁移动,1992年日本金泽大学地理系研究小组报告观测到地震前异常的大地电流,毛浦森教授也测得震前的地磁移动变化,与他的观点一致。
地震周期与迁移性:认为地震周期约为18-22年,美国地球物理教授巴尔巴拉·罗曼诺维奇研究认为地震周期20年左右;其提出的地震迁移性也与专家陈得玉的分析计算一致。
引力诱发地震与引力波:基于引力诱发地震理论,他的观点与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发现的引力波现象相印证,证明了其在引力与地震关系研究上的前瞻性。
地质与地球演化领域
地球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提出地球的构造运动力来自太阳系在银河系运动中与某恒星相冲合产生的引力,大的构造运动会引起气候变化、海陆变迁等,这一观点符合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并被历史、地质、生物化石所证明。
地球起源与行星形成:认为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来源于太阳的大爆炸,爆炸飞起的高温液态物质在高速抛射中形成球体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理论与现代天文学中关于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有相似之处。
矿床形成理论:指出地球上矿床的来源除了原来地质活动形成外,随着今后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等,在地球自转旋转力的作用下形成地壳内重质下沉、轻质上浮,从而形成不同的矿床,这一观点在地质学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他领域
极端天气与环境问题:他在《对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中提出的观点与联合国近二次气象会议决议相一致,在《荒漠化向我们走来》等文章中对环境恶化的分析也被后来的实践所验证。
考古与文化研究:通过考古发现推测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将来要回到太阳上去团聚,其关于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这些已被证实的理论体现了卢化南在科学探索上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白岩松(央视主播)
20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