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庚:
一名老铁道兵文艺战士的七六载年轮
文/铁八师 郭智辉

1949年的汕尾潮头,
我跟着新中国的第一缕晨光啼哭,
咸涩的风里,藏着山河初定的温度。
从垂髫到豆蔻,脚步踩着时代的鼓,
看过土地苏醒的艰难,也盼着炊烟漫过田亩,
那些与祖国同频的日子,像潮起潮落,刻进骨。
1968年初的春风里,绿军装裹紧十八岁的骨血,
“铁道兵”三个字,成了我一生的注脚与图腾。
第一次下连队握紧风枪时,掌心的痛混着心跳的烈。
班长说“铁轨通处,就是家国的边界”,
这句话,我记了半生,藏进每一次挥臂的决绝。
演出总在与施工进度抢时间,为工程会战鼓舞士气助威呐喊!
幕布是临时扯起的帆布,舞台是帐篷前的平台,
唱《铁道兵志在四方》时,战友们的掌声震落了树梢的霜,
手指在琴键上跳,歌声裹着飞尘飘远。
文艺不是温室的花,
却像是工地旁的灯盏,
用火苗焐热寒夜,用旋律点燃信念,
让隧道里的战友听到见到,
祖国的血脉,正沿着我们的歌声,
向远方蔓延……
宣传队的会议室,我的名字曾与“嘉奖”并肩,
红绸裹着的证书,烙印我滚烫的信念。
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徽章虽变换,
不变的是党旗下的誓言,是热血沸腾的不眠!
十余年军号声里,我把青春和热血,
种进了祖国的山川。
80年代的风,吹向深圳的泥泞。
解甲换工装,我成了特区的“开荒牛”。
汗水滴进基坑,看高楼刺破云端,
看荒芜长出繁华,看梦想在鹏城扎根破壤。
如今七六载岁月在鬓角堆成雪,
可军装的绿、铁轨的银、特区的灯,
仍在心头闪烁着——
那是我与国同庚,一生依偎的年轮。
原来我走过的路,早已和祖国的爱,紧紧相拥、血脉相连……

作者郭智辉,1949年出生,1968年入伍,原铁八师文艺宣传队副队长。1979年转业到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局,80年代初调入深圳经济特区华侨城集团公司。曾担任社会职务:2005年8月受聘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副会长。现居住地:深圳市龙岗区。
责编:槛外人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