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新芽
复工后的公园项目工地,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那种因初期顺利而滋生的些许松懈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刻板的严谨和沉默的专注。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安全交底、材料检验、工序衔接,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工人们彼此间的提醒多了,抱怨少了,眼神里都带着一种经历过风波后的沉静。
建国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所有的青涩。他依旧吃住在工地,但不再事必躬亲、焦头烂额,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关键节点的把控和整体协调上。他学会了更有效地授权,也更懂得如何倾听韩师傅等老班底的经验,以及小王等技术人员的建议。那场事故如同一次残酷的成人礼,虽然留下了疤痕,却也催生了他作为管理者的真正成熟。
人工湖的生态护坡顺利完工,天然石材与水生植物交错,呈现出一种野趣盎然的自然美感,比原设计更多了几分生气。景观小桥的栏杆上,建国采纳了一位老石匠的建议,雕刻上了简约的水波纹样,细节处见用心。一草一木的栽种,他都要求严格按照园林图纸,确保层次和季相效果。
杨耀祖来工地的次数明显少了,即使来,也多是沉默地巡视一圈,偶尔就某个细节提出一两个问题,得到确切的答复后便不再多言。他将更大的自主权交给了建国,也把更大的责任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知道,鹰隼需要独自搏击风雨,才能翱翔天际。
公园项目在一种低调而扎实的节奏中,稳步走向尾声。当最后一块草皮铺好,最后一条园路清扫干净,这座曾经布满伤痕的工地,已然脱胎换骨,变成了一座绿意盎然、水景交融的精致园林。
竣工验收那天,阳光和煦。县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漫步在园中,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走过造型别致的小桥,穿行在疏林草地之间,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尤其是那位曾经承受了巨大压力的甲方科长,更是容光焕发,对建国的工作赞不绝口。
“杨经理,这个公园做得漂亮!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特别是这生态护坡和这些细节处理,很有想法!”科长握着建国的手,用力晃了晃。
建国谦逊地回应着,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这一刻,他心中没有太多的狂喜,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踏实感和付出终得认可的欣慰。
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那天,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览。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在湖边悠闲散步,情侣们在花架下窃窃私语。欢声笑语回荡在园中,与曾经的坍塌惊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座公园,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新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也象征着“耀祖工程队”在经历了严冬般的考验后,重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工程队大院里的气氛也随之明朗起来。离开的工人有些又找了回来,杨耀祖没有拒绝,但入职考核更加严格。新的项目接踵而至,而且类型更加多样,有学校校舍的抗震加固,有老旧小区的改造,甚至开始接触一些小型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
“耀祖”的牌子,没有因为那次事故而倒下,反而因为他们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担当、反思和卓越的整改执行力,赢得了更多真正看重内在品质的客户的信任。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工程队不仅仅能盖房子修路,更能应对复杂挑战,注重细节和品质。
一天傍晚,杨耀祖和建国并肩站在即将交付的公园最高处的观景台上,俯瞰着华灯初上、逐渐热闹起来的园区。
“爸,谢谢您。”建国望着脚下的景色,轻声说道。他知道,没有父亲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和之后的默默支撑,他闯不过这一关。
杨耀祖没有看儿子,目光投向更远的城市灯火,声音平静:“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摔了跤,能爬起来,走得更稳,才算本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经过这件事,你也该明白了。咱们这行,根子得扎在‘责任’和‘信誉’这四个字上。技术、管理,都是为这个根服务的。根烂了,树长得再高,也得倒。”
建国深深地点了点头,将父亲的话刻在心里。
晚风拂面,带来青草和花朵的清新气息。这片曾经坍塌过的土地,如今生机勃勃。杨耀祖知道,工程队也如同这公园一样,熬过了风雨,扎下了更深的根,发出了更茁壮的新芽。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他对走在前面领路的儿子,有了更多的信心。
第三十二章:远望
公园项目的成功交付,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彻底洗刷了事故带来的阴霾,也让“耀祖建筑工程队”的名声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他们不再仅仅是那个能打硬仗的施工队,更是一个注重品质、敢于创新、值得信赖的品牌。
工程队的业务范围持续拓宽,项目遍布县城乃至周边地区。建国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从容地驾驭着工程队的日常运营和项目管理。他变得更加沉稳干练,言谈举止间既有杨耀祖的果决,又多了几分他自己特有的细致与开阔。韩师傅、石头等老班底各司其职,支撑着工程队的稳定运转;小王等年轻骨干则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成为技术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杨耀祖似乎终于可以稍稍卸下肩头的重担。他去工地的时间更少了,头发白得更多,背也似乎比以前更驼了一些,但精神却并不见萎靡,那双眼睛反而因为少了日常琐事的牵绊,而显得更加深邃,时常望着远方,若有所思。
他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待在那间简朴却堆满了各种图纸和资料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的,不再是县域地图,而是一张本省的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标记着一些圈圈点点。他的书桌上,除了工程相关的书籍,还多了一些区域经济规划、政策文件汇编,甚至还有几本关于企业管理的基础读物。他看得吃力,却看得很认真。
他意识到,工程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已经触碰到了某种天花板。在小县城及周边,他们已然是佼佼者,但若想更进一步,就必须跳出这个熟悉的圈子,去迎接更广阔天地里的机遇与挑战。那里有更大型的项目,更激烈的竞争,也更严格的行业标准。
一天,他将建国叫到办公室,指着墙上的省地图。
“你看这里,”他的手指点向距离他们县城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级市,“省里规划要建一个新的货运枢纽,配套的物流园区、道路网络,规模很大。”
他又指向另一个标记点,“这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涉及大量厂房拆除和土地平整。”
“还有这里,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修建盘山公路和旅游设施……”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建国从未听过的、宏大的气息。
“守着家门口这一亩三分地,咱们能做到现在这样,算是到顶了。想再往上走,就得出去,跟更厉害的人抢饭吃。”
建国看着地图上那些遥远的标记,心中凛然。他明白父亲的意思,这是要将“耀祖”这艘已经在本县水域行驶平稳的船,驶向波涛更加汹涌的大海。
“爸,您的意思是……我们去竞标这些项目?”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那毕竟是完全陌生的战场。
“光靠咱们现在这点家底,不够看。”杨耀祖摇摇头,“设备、技术、资质、资金,都差一截。硬碰硬,是拿鸡蛋碰石头。”
他转过身,看着儿子:“所以,不能蛮干。我打算,先走出去看看。摸摸行情,找找门路,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哪怕先从小分包做起,也得先挤进去那个圈子。”
这是杨耀祖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向。他不再满足于在区域市场称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代表更高水平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省级重点工程。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几天后,杨耀祖简单收拾了行装,带着那份研究了许久的地图和笔记,坐上了通往那个地级市的长途汽车。他没有带太多人,只叫上了那个头脑灵活、善于交际的小王。
送走父亲,建国站在工程队大院门口,看着那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耀祖建筑工程队”牌子,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父亲孤身远行的担忧,有对未知前景的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激情和责任感。
父亲又一次走在了前面,去为他们开拓新的疆土。而他,必须守好这份已经来之不易的基业,让它更加强大,成为父亲最稳固的后方和最有力的支撑。
他知道,父亲这次远行,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商务考察,更是一次宣言——“耀祖”的脚步,不会停止于此。他们的目标,已然在远方。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