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瓜清香余韵记
李 庆 和
仲秋窗外的风携来一缕熟悉的清香,书案上那枚光皮木瓜已静置半月,色泽转为温润的琥珀黄。这香气不疾不徐,仿佛自带时光的韵律,引我穿越一个甲子年多的光阴,去追寻那些与木瓜相关的温暖印记。
幼时在沂蒙山村里,木瓜树是邻家文翠爷爷院里的稀罕物。深秋时节,那棵高大的光皮木瓜树上坠满淡黄的果实,像缀着一树小月亮。某日上午,我们四五个发小,像一溜烟从门缝钻进院子,爬树摘下沉甸甸的木瓜。不料柴门锁环竟成了困住我们的机关——进得来,出不去。临近中午时,我们抱着战利品缩在墙角,像一群淋了雨的麻雀,在那里发呆。文翠家的奶奶推门见状,眼角的笑纹却绽开了:“馋娃娃,树上的果子应待到成熟了再摘。”她非但未责骂,还撩起我们的衣襟包好两个木瓜,让我们带走。那份宽厚和慈祥,让清冽的瓜香浸透了幼小的心田,沂蒙山人特有的淳朴让我终生难忘。
七十年代在老挝筑路期间,番木瓜以另一种姿态闯入我的视野。当年部队纪律严明,我们日日望着河畔金灿灿的果实,如同守望触不可及的星辰。直到李英圭首长带回一株幼苗,郑重交到我手中:“这棵幼苗是修路时捡的,我们把它养活吧。”我在宿舍旁辟出方寸土地栽下它。这株番木瓜似乎懂得我们的珍视,抽叶结果皆带着默契。待果实成熟时,我们反倒舍不得采摘,任它们在异国的风中轻轻摇晃,成为艰苦岁月里温柔的慰藉。
五年前的金秋,战友们相聚于故乡玉圣园。李培梅兄指点着园中木瓜树:“这些老伙计,结的果比从前更多更香了。”的确,那满树果实如未点亮的小灯笼,在秋阳下泛着微光,令人驻足观赏。临别时他赠每人两枚木瓜,我将其置于家中书桌上,竟香透整个寒冬。这香气里藏着山野的清风、异国的月色,战友的情谊,还有穿越一个甲子年多未曾消散的亲情。
原来有些草木的芬芳,如同时光一样可以窖藏。木瓜的清芬,早已不仅仅是草木之香,更是岁月深处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并且愈久愈香。
二0二五十月十一日于通州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山东临沂人,五O后,在兰州从军,参加援老抗美,后转业青海油田工作,现退休定居北京。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