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十五号,是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到老干局的例会日,我安步当车走到山后路早点一条街时,有一股香味伴随轻风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清香,是一种能够把全身心都包绕起来的清香。深深地吮吸一口,又深深地呼出一口,只觉得自己一下子清新了许多。闻香寻源,原来是一家糊汤粉馆里飘出来的香味,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弥漫在清晨空气中,随风散入大街小巷。我恍然大悟,这股粉汤香味,不正是我的乡愁吗!我童年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晨上学,都要经过恒太巷口的良林粉馆,他那屋子里飘出来的香气,使人馋涎欲滴,总想尝一尝它的滋味。可家庭拮据,父亲每天给我两分钱,只够买一个米粑。而一碗粉汤要七分钱,那可是三天的早餐钱哪。想吃,只能站在那里闻闻它的香味。
父亲知道我的心事,只有期终考试得了满分,才带我去吃一碗粉汤。脉旺良林粉馆的糊汤米粉,味道堪称一绝。晚上,他用鲜活的鳝鱼倒入大锅中熬汤,第二天清早把泡了一夜的香稻米磨成浆,浆滤干蒸熟榨成细粉,将粉下在汤碗中,将熬汤捞取来的鳝鱼渣,用油炸成的臊子洒在粉碗里,再洒上胡椒、香葱,将粉与汤一搅动,香气直冲鼻孔,送入口中,粉汤的味道瞬间将味蕾打开,那感觉像受到温柔的一抱。尤其是冬天,一碗粉汤下肚,浑身酣畅,回味无穷。如果再加上一根现炸的油条,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仿佛一场大梦一样,回想起这些,竟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我由那个胆小羞怯的孩童,已经长成了独自在外打拼的成年人,满头秀发,现也已然白发丛生。
现在,我仿佛还是那个站在粉馆门前闻香气的孩童,只是时光使我的腰杆越来越硬了,伸手从荷包里就能拿出足够的钱买多碗糊汤粉。我不时到山后路去吃碗糊汤粉,虽说比脉旺五十年代糊粉汤味道差远了,但它总似一份乡愁在心头萦绕!
我记得李白有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他乡闻到故乡粉汤香味,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特作一赋以记乡愁。
脉旺糊汤粉赋
张剑林
(以浆缸房章为韵)
民为国本,食乃民天,世之尚小吃,承古人之遗意,调百姓之胃肠。昔者良林粉馆,镇中则南北誉满,域外则天沔名扬。谓糊汤粉之翘楚也。粉汤之鲜,独彰脉旺之韵;稻粮之萃,广传勤行之坊。金液之汤,众人闻香止步;银丝之妙,一碗入口留芳。承百年之古法,融三味于柔肠。非珍馐之贵品,实黎庶之琼浆。
坤转乾旋,融稻米于石磨;堆银叠雪,汇精粗于陶缸。取浆揉之成团,借太极之韧质;洒襄水之为引,赊满月之清光。榨机起落,素练千条垂瀑;清水漂放,银丝百缕伸张。
爨柴腾焰,铁釜煎汤,投素练于鼎镬,散青烟于庖房。肥鳝提鲜,九转烹熬美味,八仙渴饮鲜汤;香葱点翠,佐嫩碧之新蔬,缀山蔌(读束,蔬菜总称)之青苍。融岁月之醇厚,引齿颊之味长。
瓯盛玉馔,箸理云裳。碗面含朴,藏垄亩之淳气;米粉凝柔,纳星斗之华章。粉芡勾之,隐地脉之厚力;香油调也,点秋实之芬芳。滑过喉舌,顿解辘辘之饥;暖透肺腑,遽驱凛凛之霜。岂止口腹之快,更获身心之祥。
此食何奇?襄水滋其魂,融五谷之味永;此肆何贵?脉旺铸其骨,立百载之名扬。一碗承天地,三餐忘膏粱。浅尝之处,如揽人文而意重;细品之时,似慰乡愁而情长。
有联曰:
绝技尽人知,盛名早播襄江远;
老家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
2025.6.28于致仕斋
注: 三味:1.稻粮(主食)、2.肴馔(菜肴)、3.醢醯(调味品)。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张剑林,汉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分院总顾问;《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