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香生活
文 / 江剑鸣
盐巴
生活总是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咸,才算得上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记忆里,有甜蜜,有苦楚,也有咸味。我们的舌尖接触最多的,恐怕要数食盐了。俗话说,走遍天下离不得钱,珍馐美味离不得盐,可见盐巴在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有人喜吃咸,有人喜吃淡。往菜里放盐,也是一种中庸的平衡学问,多则苦涩,少则寡淡。有专家说每人每天吃盐不超过六克,但我们每次做菜,也没用戥子称一下。医生建议老年人饮食少油少盐,但我见过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没用刻意少油盐,照样活得健康。
盐巴,一粒粒晶莹的晶体,像是时间的碎片,静静地存在于每家每户的厨房灶台,看似平凡无奇,却承载着人们生活的责任。它是味觉的起点,也是我记忆的终点。试想,让任何一个大厨师,每天守着一大堆的食材,唯独不给盐巴,他能够做出什么大席呢?
食盐是我们调味的首选,满足我们的味蕾,还有消毒杀菌的药用价值,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上学时知道,人体需要各种微量元素。我们不管它是单盐还是正盐,我们只知道,这种化学上叫做氯化钠而我们生活中叫做盐巴的元素,人的身体里不可或缺。有资料称,人如果长期不摄入盐分,身体就会虚弱无力。
我知道的有海水晒出的日晒海盐,有青海那边的自然盐,有我们四川熬制的井盐。我们四川的井盐是上等精盐,世称花盐,质量上乘,是可以给朝廷上贡的良品食盐。四川井盐巴主要产自自贡,所以自贡号称盐都。以前听一个同时说,他的老家射洪也产盐,他小时候就跟大人一起打过盐井,熬过盐巴。
除了有茶马古道,其实还有盐马古道。我们四川生产出的盐巴,要销往各地,除了一条长江水路,还需要大量的人背马驮,翻山越岭,去往西藏,去往云南,去往中原,把四川的味道播向四面八方。一捆一捆的盐巴包子,篾条编的,麻袋装的,或大,或小,或背夫背,或牲口驮,行进在盆地四周的山道上,那是何等壮观的场景啊!
我读小学的时候,购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但我记得,购买食盐是不需要票证的。起先,公社供销社盐巴也充足,而且是上好的花盐,精细,干净。老百姓平常也吃不了多少盐,只是年底盐腌菜,盐腊肉,才买得多一点。那时,盐巴一毛七一斤,还是有许多家庭买不起,须知,那时候生产队的劳动日值极低,一个全劳力,每天挣十分,才值一毛二三呢!
尽管不需要票证,但1970年前后,特殊时期,物质匮乏,公社供销社的食盐断货了。老百姓总要吃盐啊!人们想尽办法,去外地供销社买。天不亮就出门,去相邻的古城,清溪,白草,排长长的队伍。如果遇上人家控制,要本地户口才能买到,就托亲戚,找朋友,拜熟人,绞尽脑汁。但常常也扑空,人家也可能断货。
终于,我们公社供销社搞回了一种颗粒状的盐巴,说是青海来的湖盐。我们直接就叫颗儿盐。大粒的比乒乓还大。趁人不备,我们随手偷偷拈一颗,揣进兜里,走到没人处,掏出来,舔舔,还真是咸味。至今,那咸味记忆仍然如新。颗儿盐每斤一毛四,比花盐便宜。可是供不应求啊!怕有人故意囤积居奇,供销社便控制购买量,每户每次购买一定数量。供销社再也没有断货了,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时间,后来就又有四川的好盐巴卖了。
这种湖盐除了颗粒粗,里面还有许多杂质,牛毛、泥巴、沙粒、小石子、碎纸屑,无法直接食用。我们买回来,用清水把颗粒泡散泡化,再在大锅里熬干,铲起来,就有点像花盐了,可以炒菜,可以盐腌菜,还可以腌制腊肉。这个再加工过程,很麻烦,但毕竟有盐吃,我们舌尖味觉不至于太难受。
听说,爷爷的爷爷那辈人,曾经在大山里岩崖底下挖盐硝土,自己熬制过盐巴来食用,味道不是很好,有硝味。还是可以炒菜腌肉煮饭吃,虽然味蕾的享受不是那么美好,但聊胜于无吧。那是旧社会,特别的时代,人们想出一些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应对苦难和贫困的生活,增加调味和生活的情趣,足见劳动人民具有多么强大的智慧啊!
不但人类离不开盐,动物也要吃盐。生产队每个月都要买回饲料盐喂牛。耕牛吃了盐,拉犁才有劲。饲养员把盐巴兑上水,喷在草料上喂牛。有社员养猪,也往猪食里撒点盐,猪吃了肯长。我家养有猎犬,父亲给喂食时,也搅一点盐进去。连山羊也会自己去岩崖底下啃食带有盐味的泥土。过去老一辈,就是依据山羊的习惯寻找熬盐的盐硝土。如果动物也有记忆,那也一定是咸的。
前不久,去绵阳的丰谷镇,才晓得丰谷也产盐。丰谷镇也叫丰谷井,那个井字,就是指盐井。据介绍,丰谷镇当年叫马嘶渡,渡口场镇热闹,商业繁荣,盐井工场繁忙,盐井旁,打卤水的,担卤水的,熬卤水的,一派忙碌。渡口上船只来往,来往物资,人挑马驮。运进来各类商品,运出去的是盐巴和大米。因为盐巴生产兴盛,盐巴远销全国各地,丰谷的繁华曾经持续了许久。
现在,丰谷不产盐了,但我们的市面上不缺食盐,而且品种繁多,价格多样,琳琅满目。这说明,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了。
盐菜
盐须
我们龙安山河,包括今天的青川、北川和江油一部分,方言发音,都把芫荽叫做“盐须”。说到芫荽这俩字,许多人反倒无法读出正确读音。
江剑鸣,四川绵阳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在全国各级文学报刊公开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小说集《一路风尘》一部,曾荣获省市多种奖励,有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读本教材。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常务主席副总编: 王贵川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副秘书长:周沛沛
本期编审:鲁小月
本期执编:周克勤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贺杰,尹茜,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
来稿请认真校对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