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九三阅兵》
唐增虎(山东)
九月的风掠过天安门广场,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56门礼炮次第轰鸣,80响惊雷震荡长空,既铭刻着胜利八十载的峥嵘,也唤醒了十四载抗战的集体记忆。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广场上华人挺直的脊梁与西方观礼席悄然收紧的眉头形成鲜明对照——这抹红,是东方儿女心头的滚烫信仰,亦是世界眼中不可忽视的东方力量。
阅兵式的号角准时吹响,60名标兵迈着铿锵步伐进驻岗位,他们的每一步都似在丈量从1945到2025的岁月跨度,每一步都踩在西方记者急促的快门声里,踩在华人胸腔激荡的鼓点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两辆驶过长安街的检阅车:“1945”的车座空无一人,却载满了先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魂;“2025”紧随其后,返程时悄然超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此刻,华人眼中泛起的泪光里,映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西方镜头下凝固的神情中,藏着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东方崛起之震撼。
分列式的序幕由空中护旗梯队拉开。26架直-19直升机组成耀眼的“80”字样划破天际,如利剑劈开云层;3架直-8L悬挂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似巨龙舒展鳞甲。13个徒步方队接踵而至:陆军劈枪动作刚劲,如“骏马骄行踏落花”;新域新质力量方队首次亮相,似“大鹏一日同风起”。年轻士兵的眼神坚定如钢,华人观礼席此起彼伏的欢呼,与西方观礼台低低的惊叹交织——这是“少年中国”的蓬勃朝气,是“东方睡狮”觉醒后的凛凛雄姿。
战旗方队的到来让时光凝滞。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在阳光下闪耀,每一面都浸染着先烈的鲜血,镌刻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壮烈传奇。当“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旗帜掠过,华人老者颤巍巍举起的手机,镜头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之心;西方武官攥紧的笔杆,记录下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东方意志。城楼上的抗战老兵起身敬礼,浑浊眼眸里的泪光,映着广场上华人自发唱起的《松花江上》,也映着西方记者眼中难掩的敬畏——这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告慰,对未来的笃定。
地面的钢铁洪流随即滚滚而来,似惊雷碾过大地,似猛虎下山岗。23个装备方队按作战群编组:99B坦克组成“箭”形阵列,如“万箭齐发向天狼”;191远程箱式火箭炮延伸着陆战边界,似“长弓射日定乾坤”;鹰击系列高超声速导弹昂首挺立,若“蛟龙出海镇八方”。无人作战方队里,陆上机器狼匍匐前进,似猎豹窥伺猎物;海上无人潜航器破浪而行,如游鱼穿梭深海;空中无人僚机编队滑翔,若雄鹰盘旋长空。此刻,华人胸中奔涌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骄傲,西方观礼席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震撼——这钢铁洪流不是霸权的炫耀,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和平底气。
空中梯队的轰鸣为分列式画上浓墨重彩的句点。预警机引领百余架战机掠过,运-20似鲲鹏展翅,歼-20、歼-35如利剑出鞘,运油-20与受油机的预加油姿态,似“鸳鸯交颈诉深情”,彰显联合作战的底气。当教练机梯队洒下14道彩烟,如彩虹横跨天际,与广场上8万羽和平鸽、8万只气球相映成趣。华人挥舞着国旗欢呼,歌声里是“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西方记者镜头不停,镜头里是一个古老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复兴征程。
《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时,风里似乎还飘荡着《保卫黄河》的余韵。这场阅兵,是华人“此生无悔入华夏”的骄傲宣言,是西方“当惊世界殊”的震撼现场。那些闪亮的装备是和平的铠甲,那些整齐的步伐是安宁的保障;那些古诗词里的豪情,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基因;那些拟人化的钢铁洪流,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实力,守护“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和平。
九月的阳光洒满广场,战旗的余温与战机的航迹交织在天际。华人眼中的骄傲未散,西方心中的震撼犹存,而“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誓言,早已随着那80响礼炮,响彻寰宇,镌刻山河。
散文:《大器晚成》
唐增虎(山东)
案头摊开的纸页,落着半生的注脚——是年少时背井离乡,揣着“尊师守纪”的初心奔赴远方,是国考拿下省第一的锋芒,却毅然放弃科室锦绣前程,转身扎进基层的抉择。此后岁月,既是为人师表的先生,站在讲台育得桃李过千;也是双师用电专家,揣着“造福一方”的执念,集临供、农电、稽查、用电等工种于一身,成了行业里响当当的“用电活地图”。晨读时的“勤学苦干”,化作了研发时的通宵达旦;曾许下的“争光添彩”,成了争得荣誉过百项的勋章。作为领域创始人,他把“高风亮节”刻进行业根基;身为比武教练与评委,又将“无私奉献”融进行囊,手把手带出骨干无数。凭着“线损降低、电费电价双结零”的实绩,拿遍省市区先进,成了人人称赞的服务明星。
路遇技术难题便迎难而上,见用户急难便“助人为乐”,哪怕怀才不遇时小人环伺,也守着“嫉恶如仇”的棱角,护着“爱憎分明”的底色,从不对强权低头。人说他八字硬,能镇住阴邪,克得坏人退散。他信“有仇必报”的坦荡,更信“贵人暗助”的缘分——多少次线路抢修到深夜,总有人递来热饭;多少回啃硬骨头,总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不是运气,是“忍辱负重”时没丢了本心,是“鞠躬尽瘁”时没忘了初衷,哪怕两袖清风,不计得失,也盼着为这天地,添几分风清气正。
及至退休,未歇半分脚步。经考试答辩,他从电网里的“活地图”,转身走进笔墨江湖——受聘为众多作家协会名誉会长、院长,兼任理事、监事长,既是伏案改稿的编辑、出谋划策的顾问,也是笔耕不辍的签约作家、奔波采访的记者,更肩扛联盟总裁的责任。他写得最多的,还是电网往事:晨光刚漫进窗棂,便握着笔回忆那年暴雨冲垮农电线,他带着徒弟蹚着齐腰水接线,裤脚灌满泥浆却攥紧工具不让设备受潮;写到当年推行“电费双结零”,为帮独居老人弄清电价,他蹲在院坝里,用树枝在地上画表格,直到老人笑着说“懂了,就像种庄稼,缴了电费才亮堂”。午后拎着采访本去老变电站,听退休老同事讲最初拉线路的苦,笔记本上除了文字,还画满了当年设备的简易草图,页边写着“这根线,藏着一代人的韧”;傍晚对着作协青年作者的稿件批注,遇着写“电力人”的段落,总会想起自己带过的桃李,红笔圈出“要写出他们爬杆时手心的汗,更要写出他们看灯亮时眼里的光”。
作为文学联盟总裁,他常牵头办“笔墨映初心”分享会——会场不大,却挤满了读者与作者,有跟着他写民生故事的青年,也有特意从乡下赶来的老电力人。他不站高台,就坐在读者中间,手里捏着旧抄表本当道具,讲当年抄表时遇着的趣事,讲如今写稿时如何把“线损率”译成老百姓懂的话;轮到读者提问,有位老农握着他的手说“您写的农电师傅,跟当年帮我家接电的一模一样”,他眼眶发热,当场承诺要把更多基层劳动者写进文章。活动散场时,读者围着要签名,他总在扉页写下“写人间烟火,守心底真诚”,字迹遒劲,像极了他当年爬杆时握得稳稳的线绳。一身兼二十余社团职位,捧着“中国当代作家”“优秀知名诗人”的荣光,成了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常有读者在《电网往事》专栏后留言:“您写的不是电,是人心的暖”,数以万计的点赞与喝彩,字句里都是“处世不惊”的沉淀,也是“人过留名”的温暖注脚。
老辈常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他便把“积德行善”当寻常事。因果轮回从不是空话,你只管种下善因,天自会在往后的日子里,一一还你福报。那些背井离乡的孤独,那些蹉跎岁月里的风雨,那些咬牙扛过的苦,终究成了“先苦后甜”的铺垫。少年仗剑走天涯,以“天之骄子”的锐气择一事;中年俯首耕基层,以“行业脊梁”的担当守一方;暮年握笔传薪火,以“笔墨先生”的赤诚写人间——青丝染霜时,才懂“大器晚成”从不是熬时间,是把“勤学苦干”刻进每一步,把“高风亮节”融进每一段,让桃李满枝、灯火万家、笔墨留香,都成了“笑到最后”的勋章。
天道从不会错判,苍天也从不会轻饶,就像纸页上写的:“若非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行好事的人心里清楚,公道从来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问心无愧的日子里,在每一句“笑到最后才算赢”的坦荡里,在那千亩桃李、万家灯火,还有千万读者为“电网故事”“民生篇章”落下的掌声里——这,便是他用一生写就的“大器晚成”。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