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冷链标准国际化:中国如何从“跟随者”迈向“引领者”?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长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鲜食品、低温医药产品等的需求增加,冷链物流市场得到迅速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年增长率高达20%以上,市场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10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要求“完成冷链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集中梳理工作,提出废止或修订建议”“形成全链条有机衔接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本文将围绕国际冷链标准体系建设展开,系统对比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与共性,剖析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技术升级、绿色低碳、预制菜产业标准化等前沿议题。通过分享实践案例,为企业提供破解全球化竞争壁垒的智慧方案,助力行业迈向规范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冷链物流基础标准,现行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共计392项,这些标准为冷链物流行业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和规范。中国在冷链物流设施类标准、冷链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冷链物流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这些标准通常更加细致和全面,涵盖了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一、国内外冷链物流标准对比
国内学者将我国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冷链物流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存在差异。
(一)标准内容方面
国内外标准在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温度控制方面,我国标准对温度要求较为具体,根据GB/T28577《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我国冷链物流温度带分为冷藏(C)和冷冻(F)两大类,分别对应不同的温度范围。国外对冷链过程的具体温度要求较少,主要侧重于操作要求,强调过程管理。总体原则都是需要保障产品的食品安全,不发生腐败变质现象。
(二)信息管理方面
根据GB/T36088《冷链物流信息管理要求》,国内冷链物流信息管理要求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信息储存要求纸质及时归档,电子及时备份,记录宜至少2年,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期。一些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方面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冷链物流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冷链物流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三)法律监管方面
我国对于违反强制性标准可能构成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在我国现行冷链物流标准中,强制性标准目前有20项,如GB 3160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等,占比不足6%。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对冷链物流标准执行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也加强了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检查和抽查等方式,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标准和法规。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以及产品出现损失后的权责分担问题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配套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惩罚措施,以保证各标准的严格执行。同时美国冷链物流协会还制定了包装材料和规格标准、运输操作标准、冷藏温度标准,农产品品质检验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并实行严格的专业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冷链物流行业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采用更高效的制冷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一些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他们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推动冷链物流行业采用更为环保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总的来说,国内外冷链物流标准在内容、信息管理、法律监管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冷链物流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随着全球冷链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国和地区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其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冷链物流效率。
二、我国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冷链物流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国积极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体现了对国际标准的尊重与认可,更彰显了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决心。
(一)提升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标准要求,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作为全国首家通过ISO22000国际标准认证的物流行业企业,顺丰速运的国际业务成长迅速,已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顺丰总营收2675亿,同比上升了29.1%,总营收和净利润的飙高,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国际业务的支持。
(二)保障我国冷链物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一方面可以确保进口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我国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全球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和质量要求。在进口冷链物流产品时,可以依据国际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监管,确保进口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国际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冷链物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降低食品、医药等易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风险,符合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三)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
冷链物流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与国际同行共同制定标准,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我国可以与国际社会在冷链物流领域达成更多的共识和合作,这有助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保障我国进口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我国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面临的挑战
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国际标准制定显得尤为关键。然而,我国在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技术层面的复杂性,还涉及国际标准制定周期以及标准国际化经验等多个方面。
(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足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的考虑,也较少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标准化成果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应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际标准的制定周期长
国际标准制定通常涉及多个阶段,包括预研阶段、提案阶段、准备阶段、委员会阶段、征询意见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国际标准制定周期最长为36个月。现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革新、运营模式改变等已经渗透到冷链物流行业,促使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导致标准的制定速度跟不上,标准化工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加强议案和文件的准备工作,提前介入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
(三)标准国际化经验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经验相对较少,随着全球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果我国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就可能在制定和采纳标准时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与各国同行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沟通时可能面临一定障碍,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四、我国冷链物流领域标准国际化的实际举措
在冷链物流领域,我国正积极采取一系列实际举措,以推动标准国际化进程,提升行业竞争力,并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这些举措涵盖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主动制定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国际标准、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与国际接轨,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还能在全球冷链物流网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在冷链物流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等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在冷链物流领域的标准化水平,为国际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2022年6月,中物联被国家标准委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冷链物流技术委员会(ISO/TC315)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物联自成为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以来,积极推动国际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对接和融合,实现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动制定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如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冷链物流技术委员会(TC315)等,参与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如《间接温控冷藏配送服务:具有中间转移的冷藏包裹陆上运输》(ISO 23412:2020)国际标准的制定。2024年11月,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领域国际标准《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要求》(ISO 31511:2024)发布。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技术委员会和专业组,提出我国的方案和建议,推动国际标准向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需求方向倾斜,为我国企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
(三)积极采纳国际标准
中国积极采纳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推动国内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为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这些标准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冷链物流过程,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物流服务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这些活动为国内外物流企业和专家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物流服务国际标准的传播和应用。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物流标准化国际大会重要活动,于2024年5月28日至3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此次大会旨在提升我国物流标准国际化水平,拓展物流标准化国际合作,支持广大物流企业不断提高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促进全球物流畅通和贸易便利化。
展望
近年来,随着冷链产业的发展,预制菜产业加速发展,预制菜产业引起了广泛关注,预计未来3-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以20%左右的增长率逐年上升,在2026年将达到10720亿元,我国的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亿万级市场,而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和标准化问题。目前,符合预制菜概念的现行有效标准共295条,其中企业标准63条,团体标准33条,未发现国家或行业标准,而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日益频繁和消费者对高品质、便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预制菜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和推广符合国际标准的预制菜行业标准,不仅能够提升我国预制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能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美味的预制菜产品。同时,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也将促进预制菜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推动全球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之一,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主动制定国际标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