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深惯听燕呢喃
杜先锋
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牛子农领着外孙与外孙女踏青去。方推开房门,便闻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原来是两只燕子,正在电梯门左上的墙角筑巢。老牛忙以指抵唇,示意孩子们噤声,三人悄悄下楼。此后,他丝毫不嫌燕语聒噪、粪便污秽,纵容它们在自家门旁建起一座“灵燕宫”。从此,含饴弄孙之外,老牛更多了品燕语、观飞衔的闲趣,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岁月如白驹过隙,老牛退休已两年。虽离职场,每日看顾孩孙、写文理家,依旧忙得兴致勃勃。尤得孙辈绕膝,更觉乐在其中,情有独钟。
朱自清说:“亲情,是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不论身在何处,它永远如一束温暖的阳光,为我指引回家的路。”儿孙相伴之乐,恰似一支悠扬的旋律,令人沉醉;任时光流转,那份幸福始终深植心田。
牛子农出身贫苦。父母皆是淳朴农民,兄弟众多,家计艰难。年少时他尝遍艰辛,也曾因家境遭受冷眼,尝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滋味。几经磨砺,方跃出农门,步入仕途。怎奈人生忽忽,转眼已成姥爷,步入晚年。
两个小家伙,一个俊逸阳光,一个灵秀可人。他们的到来,如一双飞燕入宅,为家中添了吉庆祥瑞,也成了老牛晚年全部的情感依托。他恨不能将童年所缺失的一切——衣食玩物,物质精神,悉数补偿于他们,怎忍心让他们受半分委屈、吃一点苦?
他天性敦厚善良,虽对欺侮敏感,却从不思报复,反以德报怨。小学时曾被同学家长殴打,后来该同学溺水,他反不计前嫌,凭善泅之技冒险将其推回浅滩。此事赢得嘉奖,也渐渐换来尊重。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份善,在对待孙辈时更是浓墨重彩。
新冠疫情期间,某晚他答应为孩子们买披萨,不料翌日大雪封门。他仍踏雪出门,转遍半城方得。虽脸冻手僵,膝破血流,但想到孩子们如雏燕待哺的模样,心头仍是暖意融融。
与孩子们相处,老牛常忆起自己的姥姥,想起她檐下的那窝燕子——姥姥护它们周全,它们亦陪伴她度余生。姥姥曾将他从病魔手中夺回,给他第二次生命;以瘦弱之肩接济他困顿的一家;更以菩萨心肠,温暖了他整个少年时代。那些与姥姥相伴的片段,至今历历如刻,拼成一份深埋心底的依恋——柔软而坚韧,任星移世变,不曾褪色。
而今,这一切仿佛又在老牛与孙辈之间重演。
“走出很远,回头仍见姥姥在寒风中伫立,目送我远去。”这是牛子农散文中所写。现实中,他也一次次扮演着姥姥的角色——送老大上学、参营,送老二习舞学画,送他们一家出行……每一次目送,都交织着难舍与空落。恰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起初,老牛也曾因溺爱而失度,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视若无睹,甚至因此与女儿冲突。好在他从教多年,很快醒悟:过度的宠惯,只会养成不良习性,塑造专横性格。于是他开始调整爱与教的平衡,尤其注重引导孩子守规矩、知底线。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再遇女儿管教,他虽心疼却不便插言,便悄然走开,回避为妙。
良好的家教,方能培育出有德有责、勇于担当的孩子。
五一游园时,两个孩子转眼不见踪影。老牛急得如热锅蚂蚁,四处奔走呼唤。忽闻老大喊声,循声望去,兄妹俩正在大型滑梯上——哥哥牵着妹妹攀至顶端,安置她等候,自己又下去将两个沉重的滑胎奋力拖上,再扶妹妹同坐一胎,在工作人员助推下,双双欢笑着滑下……平日粗枝大叶、常与妹妹争执的外孙,竟有如此细腻体贴的一面,这大抵就是手足情深吧。老牛看在眼里,心头一热,眼眶湿润。他不禁想起自己十七岁便永别姥姥,她未见他成家立业,留下无尽遗憾。而今,自己又能陪孩子们走多远?能否见他们上大学、喝他们喜酒?一念及此,不觉泛起一丝焦虑、一缕轻愁。
端午时节,燕巢中添了五只雏燕。老牛常趁成燕外出时清理落粪,定时开窗方便出入,又将不慎落地的雏燕小心捧回巢中。
这日清晨,兄妹俩在书房画画。“哥哥,看我画的老虎像吗?”“不像!”“为什么?”“像猫。”“哥哥坏!你画的苹果也不像!”“像什么?”“像你的大脑袋!”童语平缓如燕喃,满是纯真欢愉。此时门外又传来清亮的燕鸣,老牛忙唤两个孩子到门边,将门轻启一道宽缝。祖孙三人悄悄窥看燕妈妈哺育雏燕、雏燕嗷嗷待哺的画面——那般温馨祥和,真教人心中洋溢“其喜洋洋者矣”的感动。
爱怜地望着身边一双娇儿,牛子农在心中默念:“好好活着,陪孩子们长大!”
乙巳年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