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圣城
文/孟庆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去曲阜研学,我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行走圣城拜见孔子,心中充满期待。
5月15日凌晨6点,十五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启程。车内,孩子们叽叽喳喳,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或许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或许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总之,这是一次全新而又充满期待的体验,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的热情丝毫不减。
11点多,大巴车缓缓驶入曲阜城区。当双脚踏上这片浸润着两千五百年儒家文化的土地时,我和孩子们一样,心情也激动起来。在这里,我们将触摸到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感受历史文化传承中那份生生不息的力量。希望这次研学,能化作孩子们生命里的一道光,总会在某个清晨,焕发出勃勃生机。
午饭后,研学之旅开启。研学导师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女士,姓孔,德字辈,孔子第七十七代传人,普通话说得很不错。她给每人发了耳机,五十米之内,都能听到她说话,这可真是解决了旅游“寸步不能离开导游”的问题。
孔子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由两院院士吴良镛规划设计,以“北斗七星”形状布局,主馆仿汉式建筑,园区占地1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博物馆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热烈盛放的花朵,粉粉嫩嫩的花瓣层层叠叠,在阳光照射下似云霞飘落人间。我惊诧于这花开得热烈奔放,询问工作人员这是什么花,他说是蔷薇。我不知道这里栽种蔷薇的寓意,可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个词一下从脑子里冒出来,也许就是为了体现一种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思想吧。
有一股水流从博物馆前方孔子雕像处缓缓流淌下来,导师说这水流常年不断,体现孔子思想、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千秋万代。水流清浅,水底平整,但在水流后半截处地面有几块明显裂痕,导师讲解,这裂痕代表孔子思想在文革时期遭受的创伤,以此警示后人。我不禁感叹:这里到处是历史,处处有文化。
走进展厅,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汉代画像石上的孔子讲学图相互映衬,大家在导师的引领下徐徐观看。
孩子们对青铜器很感兴趣。这类青铜器多属商周时期礼器,承载着当时的祭祀、礼仪文化。孩子们仔细听着导师讲解,感受古代礼乐文明,体悟孔子所倡导的礼义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与传承。当看到《论语》竹简时,有孩子惊呼:“原来古人真的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这种实物带来的震撼,让“韦编三绝”的典故变得真切可感。
参观孔子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馆内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孔子的一生及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看到战国黄玉马、三圣像等精美藏品,更让孩子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愿孩子们都能看有所得,听有所感,心有所悟。
孔庙、孔府、孔林
首先来到孔庙。万仞宫墙是孔庙的第一道屏障,位于正南门外,始建于明代,高约10米,长约30米,气势恢宏,墙中央嵌有清代乾隆御笔"万仞宫墙"石匾,每逢祭孔大典,在墙外常举行隆重仪式,彰显儒家文化的崇高地位。它是曲阜标志性建筑之一。
我们穿过金声玉振坊,只见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孔庙建筑掩映其中,一种厚重肃穆之感扑面而来。只是来此研学人数众多,熙熙攘攘,加上天气又热,导师讲解已很简略。她带领我们匆匆穿过棂星门、奎文阁,来到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殿前十根石柱深浮雕云龙纹,精美绝伦。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据导师讲,这里是曲阜最高点,其他任何建筑都不能高过这里,这也是曲阜没有高层楼房的原因。
大成殿匾额是“生民未有”四个字,我不解其意,问研学导师。她才告诉孩子们:这是清朝雍正黄帝御笔题写,“生民未有”意思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是称赞孔子是自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圣贤,德行超越古今。
大成殿前面,即是杏坛,为孔子讲学之处。宋代在此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设教"的典故。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黄瓦朱柱、十字结脊的方亭,内有清乾隆御笔"杏坛赞"碑。作为儒家教育圣地的象征,"杏坛"后世成为教育界的代称。研学导师告诉孩子们,孔子当年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总结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杏坛是孔庙最具文化意义的景观之一。
行走在孔庙的甬道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搏上。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刻、丰富的碑刻,都让人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不仅是一座建筑群落,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希望孩子们能得到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
走进孔府。孔府大门,坐北朝南,照壁对面,红边黑漆大门,上嵌狻猊铺首,高悬严嵩手书“圣府”匾额。两侧楹联为纪晓岚题写: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导师说这是天下第一绝联。我问“绝”在哪里,她说,“富”字顶端少了一点,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底部笔画直通天际,意思是“文章通天”。这副对联不仅字形美观,内容更是寓意深远,体现了对孔府的崇高敬意和对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果然绝妙!
时间紧景点多,我们来不及细细游览,匆匆穿过重光门、大堂、前上房,来到后花园。后花园始建于明代,清代扩建重修,有花厅、假山荷池、铁山园、五柏抱槐等奇景,园林布局精美,景色宜人。特别是“五柏抱槐”堪称奇观。它是五株古柏环抱一株槐树,相传始于明代,也有说法称植于元代。它不仅是自然界罕见的共生现象,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承载着孔氏家族同舟共济的精神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文化与植物共生的重要样本。
游览孔府,仿佛穿越回那古老的春秋年代。到处都是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但愿孩子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经受一次文化的洗礼,不虚此行。
最后来到孔林。踏入孔林,参天古柏下分布着一座座墓葬,从汉代砖室墓到清代石牌坊,俨然一部立体的中国丧葬文化史。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墓前石碑二通,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宣圣墓”,东边是儿子孔鲤墓,南边是孙子孔伋墓,呈“携子抱孙”布局。我们伫立孔子墓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跨越千年,与至圣先师对话,不得不感叹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5点半。值得称赞的是孩子们一路走来,没有一个人掉队,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不管他们收获多少,经历过就是最好的成长!
拜师礼
吃过晚饭,我们乘车去参加今天最后一个活动——拜师礼。
拜师大厅里庄重肃穆,近八百名学子身着汉服,在昏黄的灯光下整齐端坐。司仪老师讲述儒家文化、礼仪道德,激情澎湃,情真意切。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神情专注,动作整齐划一,都沉浸在体验儒家文化,传承礼仪道德的过程中。
中间环节点燃全场。我们校长亲自参与,和两位带队老师,身着汉服缓缓走上台去。在司仪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演绎尊师重教礼仪、修身齐家之道。整个过程庄重、严肃,有条不紊,有力阐释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仪教化,给学生们上了最生动最有意义的一课。
随后,所有带队老师上台,学生向老师三鞠躬,老师回礼。在这一刻,我望向台下所有弟子,心中升腾起一股不能抑制的自豪和感动,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脑子里萦绕,面向所有孩子,我们老师该做到的不就是这样吗?
仪式接近尾声,所有学子起立,齐诵《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坚定、执着而深刻。我想,这幅震撼、激动人心的画面一定会定格在每个孩子心中,激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这场夜间的“拜师礼”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它对培养孩子们尊师重教、谦逊好学、志存高远的品格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尼山圣境
第二天,我们研学最后一站是孔子诞生地——尼山。
来到尼山,放眼望去,只见尼山水库波光粼粼,远处几座山脉连绵,近处亭台楼榭零星分布,蜿蜒长廊穿过绿草红花,间有绿树环绕,72米高的孔子像庄严肃穆,默默俯视着这一切。好一个清雅迷人的所在!
研学导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学堂。大学堂有“仁、义、礼、智、信”五厅,每个大厅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我们走进仁厅,盘腿而坐,欣赏着灯光秀,那种氛围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太美太雅了。老师和孩子们还一起体验了“手读论语”,这里的“手读”并不是手写,而是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种读书写字的意境。
接着,我们陆续进入了其他四个大厅,每个大厅都有其独特之处,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每个大厅大门的设计。四个大门分别对应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对应着一种神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据说有祛邪、避灾、祈福的神力。而这些神兽的具象被巧妙地设计成了大门的门把手,镶嵌在大门之上,雕工之精湛,让我们惊叹不已。
尼山圣境,既能让我们欣赏到旖旎的山水美景,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真是一个难得的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吃过午饭,我们踏上归程。孩子们上车后不久,就没有了声响,沉沉地睡去了。也许他们在梦境中又开启了一场崭新的圣城之旅。
我相信,那些在石阶上留下的脚印,那些在碑廊里回荡的声音,那些目之所及留下的记忆,终将化为他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这大概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深刻的意义吧。
作者简介:
孟庆玉,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沾化区作家协会理事,滨州市沾化区小学语文教师。日常以三尺讲台为天地,陪伴孩子们成长,业余时光,偏爱与书为友,常以笔为媒,记录教育点滴与生活感悟,在教学与创作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