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让动词领跑
作者:胡斋敏
动人的景象,从来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悟出来的。目光一扫而过,捕获的只是事物的表象;那深藏不露、难以察觉的,才是本质。
往往感人的文字,在记叙之后都经过了深层挖掘,被赋予了生命的特色,这才成就其特色。真正的文章高度与广度,在于文字未曾明说,却能让读者循着话题不断深入、自行判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当读者能领悟到作者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层次时,或许便触及了文学的极点。
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文学生态:作者搭建精巧的骨架,读者注入鲜活的血肉,共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其理念的完美体现——言语虽尽,意味未穷,为我们推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文学天地的大门。这或许就是思想的力量:它从不甘于被禁锢在结论里,而是渴望在交流中不断生长。
因此,写作时应倾注心力的,并非形容词的堆砌,而是动词的巧妙运用。传神的动词,能将思想引入高远之境;而形容词,至多描绘一些形象,却始终无法引领思想抵达彼岸。
换言之,形容词是静态的描绘,它告诉读者“是什么样子”,停留在感官层面,构筑意象;动词则是动态的生成,它展示“如何运动”、“如何变化”,本身就是过程,是思想的塑造者。
一个传神的动词,就是一个微型的叙事,一次开放的哲学邀请。它不满足于描绘世界,更要推动世界在读者脑海中运转起来。
巧妙的动词,能瞬间激活读者的全部生活经验与想象力,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动词指向一个过程,而过程必然蕴含变化,这就在字里行间天然地创造了空白,邀请读者去填补背后的因果、情感与思想。
真正高级的动词,本身就是思想的浓缩。它常常超越物理动作,成为对生命阶段转换的深刻洞见。
形容词是画面的底色,负责建立基本的形象。缺了它,就失了色彩,画面也难以生动。动词则是统帅,是画面的灵魂,赋予形象以生命、方向与意义。正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形容词勾勒出山水的形貌,而动词,则让画中的流云奔涌、飞瀑倾泻、行人漫步——让整个画面“活”起来,充满动感与神韵。二者紧密契合,方能文彩飞扬。
在创作中,我们需以“心”穿透表象,悟得本质;通过“深层挖掘”,为记叙注入生命;最终,凭借“传神的动词”作为引擎,将读者引入所构建的思想境界,共同抵达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极点。这是通往“文字极点”最切实、最精微的桥梁,让高远理论,落在每一个字词选择的实处。
确切地说,形容词是“给”,动词是“借”。形容词将现成的形象塞到读者手中;动词却只是递去一根火柴,读者需用自己的经验点燃下一团火焰。于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燃烧的方式,文本在燃烧中完成它自己。
换句话说,形容词让世界“被看见”,动词让世界“被发生”——而发生,永远比看见更伟大。
因此,写作最迷人的时刻,是当作者悄然退场,动词却继续领着读者,在句子的暗道里奔跑:越跑越远,越跑越亮——直到他们猛然抬头,发现自己已站在连作者都未曾抵达的开阔地。那一刻,文字才真正“长”出了它自己的生命。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