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邀春华,在金秋
----献给北大荒知青56团金秋联欢会
作者/吕永刚
诵读/武全
踏进金桥 相逢金秋
再邀春华 载歌载舞 喋不休
心 在召唤 情在燃烧
问一声 你好 战友
热泪滚出眼窝 忆海遨游
没有理由忘记 激情岁月
北大荒 播种的青春
垄沟里埋下的荣耀
做了时代的犁 当了拓荒的牛
一铺大炕 睡出感动
一口大锅 煮熟友谊
叫一声 战友 你可曾记得
月光下思乡 梦中爹娘
为耕耘 活出豪迈
为理想 壮志未酬
肩上 是父辈希望 脚下一片荒芜
别说忘了 拓荒者形象
站在北大荒 读北大仓志向
如今久远 仿佛昨天
肩并着肩 手拉着手 四季冷暖
从苦难岁月拔出双脚 拔不出难忘
今日相逢 老泪纵横 那是情到深处
灵魂交融 仿若思念雨露
满是皱纹波痕 多少浪漫心里
一双老茧手上 抚摸青春日历
一页页撕下的不是纸张 是纪念与回忆
多想走回去 亲吻青春的脸
笑给原野的酒窝 盛满春华秋实的喜悦
唤醒田野的梦 追逐初恋的影
金秋 再邀春华
舞出青春魅力 歌出艳阳火红
什么最亲 除了爹娘 就是战友
什么幸福 健康快乐 才叫幸福
来吧 别错过相逢 错过聚首
举起杯 把情与爱倒进去
不负夕阳最美 叫一声 战友 干杯
2025.10.10日早晨7点钟草于米佳书画院
《春华孕育秋实》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 再邀春华,在金秋》
作者/ 杨宝库
吕永刚的诗作《再邀春华,在金秋》,以“北大荒知青56团金秋联欢会”为轴心,将“春华”指代的青春拓荒岁月与“金秋”象征的晚年相聚温情,编织成一幅兼具岁月厚度与情感温度的画卷。“春华孕育秋实”不仅是诗的题眼,更是知青群体生命轨迹的凝练——青春以热血浇灌土地,晚年便收获了情谊的沉淀与精神的丰盈,每一笔都写尽一代人的家国担当与人间至情。
诗开篇“踏进金桥,相逢金秋”,以具象的相聚场景锚定“秋实”的当下,而“再邀春华”四字瞬间撕开时空帷幕:“春华”是知青们在北大荒“做了时代的犁,当了拓荒的牛”的青春,是“垄沟里埋下的荣耀”,更是“肩上父辈希望,脚下一片荒芜”的担当。这份“春华”从非轻浅的青春物语,而是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实干——彼时知青告别爹娘、藏起乡愁,在“月光下思乡,梦中爹娘”的柔肠与“为耕耘活出豪迈”的刚劲间,以双手将“荒芜”犁成希望的田野。这恰如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在当代的落地,青春的汗水是“春华”的养分,为“北大仓”的诞生、为家国的粮食安全埋下“实”的种子,此乃“春华”之真义。
诗中满是生活肌理的细节,恰是“春华”孕育“秋实”的明证。“一铺大炕,睡出感动;一口大锅,煮熟友谊”,虽然没有华丽辞藻,意象的描摹却道尽知青岁月最淳朴的情感底色——同眠一炕的温暖、共食一锅的香甜,是苦难岁月里最坚实的情感支撑。这份在“共苦”中淬炼的情谊,便是“春华”时节播下的情感种子,历经数十载时光浇灌,终在“金秋”联欢会的“老泪纵横”中结成“秋实”。“从苦难岁月拔出双脚,拔不出难忘”一句,道破记忆的真谛:苦难的印记或许会淡,但苦难中凝结的情谊与信仰,早已融入血脉——这“难忘”不是对过往的沉溺,而是“春华”留给“金秋”最珍贵的遗产,是精神层面的“秋实”。
诗中对时光与精神的描摹,更藏着深刻的哲思。“满是皱纹波痕,多少浪漫心里;一双老茧手上,抚摸青春日历”,皱纹是时光刻下的“秋实”的年轮,老茧是“春华”劳作的勋章,而“心里的浪漫”与“抚摸青春”的动作,却让精神挣脱了时光的桎梏。青春的“春华”虽已远去,但那份为理想奋斗的浪漫、为家国奉献的热忱,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在晚年的“秋实”中愈发鲜明。“一页页撕下的不是纸张,是纪念与回忆”,日历的撕去是物理时间的流逝,而“纪念与回忆”却是“春华”孕育的永恒——知青们“多想走回去,亲吻青春的脸”,实则是对青春里那份“无私”与“坚韧”的致敬,这份致敬让“秋实”更具精神重量。
结尾“金秋再邀春华,舞出青春魅力,歌出艳阳火红”,将情感推向高潮:“再邀”不是复刻青春,而是让“春华”里的北大荒精神在“金秋”延续;“什么最亲,除了爹娘,就是战友;什么幸福,健康快乐,才叫幸福”,则是历经岁月沉淀的“秋实”之悟——最珍贵的是共过患难的真情,最实在的幸福是平安相守的日常。这份朴素的幸福观,源于“春华”岁月的磨砺,是“孕育”的最终回响。
整首诗以“实”立骨,以“情”为魂:“春华”是躬身垄亩的实干,是家国担当的热血;“秋实”是战友重逢的热泪,是精神不老的坦然。从“拓荒”到“相守”,从“青春”到“夕阳”,知青们用一生诠释了“春华孕育秋实”的深意——青春的奉献终会化为生命的馈赠,而这份馈赠,终将成为照亮家国未来的精神微光。
2025年10月10日9时1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