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曾祖父的生活足迹
清风
我的高祖父生活在一个很偏僻的平原小村庄,家庭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普通人家。高祖父膝下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因为单传,所以,曾祖父就担起这个家,四处“打工”挣钱,来改变家庭现状。
先后,去过南方几个地方“游荡”。他也没有进过私塾,全凭自学。不会木匠,自己会制作箱子,椅子等物件。不是瓦匠,自己会垒院墙等。会识字、写字,会算数,会打算盘,好像曾祖父天生是个“全才”。因为,没有挣到钱,曾祖父辗转去了天津卫,那里商业非常发达。尤其,在北方,名声盖过北京。
一个偶然的原因,在天津,路遇一个瞎子,曾祖父心生怜悯,给了他一块干粮,瞎子先生感念他的善良,送给他一本算卦的书籍。曾祖父就细细的研读,不到三个月,无师自通,竟然读通了书中内容,学会了算卦。于是,曾祖父就不再四处“打游击”,在南开区邢家胡同租了一个房子,门牌号11号。自己置办了算卦的工具,就在鼓楼北大街算卦。
因为,曾祖父就祖父一个儿子,非常疼爱娇惯,因而常常带在身边。祖父从小在天津跟着曾祖父,对曾祖父的情况也就非常清楚。我从幼儿起,就跟随祖父,从小就知道祖父会算卦,继承了曾祖父的“衣钵”。我幼年就听到了曾祖父的故事,以及曾祖父对家庭的贡献,种下了对曾祖父的仰慕之情,萌生去天津看看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的心愿。多年后,我才有了机会去天津以探究竟。今年十一,我终于圆了梦想。
天津鼓楼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是天津老城厢的中心,被誉为天津市的发源地。鼓楼位于旧城中心,明弘治六年(1493年)建成砖砌城台与三层钟楼,四面设券门通道,2002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鼓楼主体为27米高的钢混结构仿古建筑,采用明清木作设计,重檐歇山屋顶、汉白玉栏杆和斗拱飞檐,砖砌墩台四面刻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作为天津卫三宗宝(是对明代天津卫鼓楼、炮台、铃铛阁三座标志性建筑的合称)之一,它不仅是天津的地标性历史建筑,还融合了文化展览、特色商业街和美食体验,非常值得一游。
正值国庆,夜幕低垂,鼓楼大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路边有表演快板的,有说相声的,有茶楼,有卖十八街麻花的,耳朵眼炸糕的。也有非遗手工艺制作的……好不热闹
屋檐下,大红灯笼高高挂着,国庆的大小红旗到处飘扬着,鼓楼大街的建筑是那么古典,随处可闻的相声小曲又是那么幽默。满大街的对话中充满了,“嘛”(什么)、“倍儿”(非常)、“耐人”(喜欢)……透露着独属于天津的味道
如此丰富多彩的天津,既有高楼大厦的现代与时尚,也有如鼓楼般的悠久与典雅,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所撰写: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曾祖父选在此处摆摊,也就理所当然,生意也会兴隆。笔者在此凭借从祖父和父亲等亲人口中所听的关于曾祖父的传奇故事,记录几个典型事件,以飨读者。
一.曾祖父在鼓楼摆摊,规定每天算一个,卦礼一个现大洋。,每天不少于20卦。因而,曾祖父靠着算卦积攒下来不少钱财,捎回家中,置办了宅院,供给曾祖母等一家老小吃喝生活。祖父居住的房子就是曾祖父修建的,直到现在房子地基还在,房子年久失修坍塌了。还有,曾祖父购置的几亩田地和几个闲散地基。可见当时曾祖父生意多么兴旺。
二、当时,天津卫警备司令部,有一个市长级别的军官,听闻曾祖父算卦灵验,找了个时间,上门拜访。曾祖父批完卦爻之后,用手捋了一下胡须,笑呵呵地说道:“过了年之后,必有喜讯。”师长听罢,将信将疑地走了。回头道别时说:“若高就,绝不会忘了老先生的吉言和点播。”果不其然,卦中时间,师长升为军长了。此人欣喜之际,备好厚礼,前来答谢曾祖父,并扬言在天津卫若有“难处”,尽管开口。从此,曾祖父名声大震,引来算卦的顾客也越多。
无独有偶,南方一个商人在天津做生意,好像是卖绸缎的。他钟爱的一块怀表,说什么也找不到了。这块怀表是一位交情多年的挚友相赠的,不但名贵而且价格不菲。四处翻腾,甚至动用了警察局的人帮着查找也毫无结果。急得团团转,整日抑郁。万般无奈,听闻曾祖父的名声,就来到邢家胡同家中拜访。曾祖父批罢卦爻,肯定中又有不确定的话语,说道:“这块怀表没丢,就在府上。具体位置看不清楚,反正与火有关的地方。你再回去仔细查找一番。”众人听罢,都非常不信。已经找了四五天,动用了家里所有的人员,翻遍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结果。仅凭几句话就会找到,笑话。不过,这个商人仔细想着与火有关的联想。柴火,灶火、炉子、烟囱什么的。于是,再次在柴火房,厨房等地查找。最后,在取暖的炉子内找到了。商人因为弯腰打扫炉子,怀表从上衣口袋掉了出来,加上是夏天,炉子没点,怀表掉到炉灰上,没有动静。所以,没有察觉。怀表失而复得,商人欣喜若狂,阴霾一扫而光。商人不但重金礼请曾祖父,还大力传播曾祖父的大名,曾祖父因此在邢家胡同得“活神仙”之誉名。从这以后,曾祖父在天津深深扎下了根,11号院落成了祖父和父亲常去的地方。曾祖父一直到去世都生活在此处。
如今,鼓楼大街成了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成了天津标志性建筑区,已经拆除了所有当年的建筑,邢家胡同也成为了历史地名。来到此处,访问了许多人,包括当地的,都不知道邢家胡同。最后,在现在的鼓楼北街一个叫钰祥堂的门店,访问到了店主,此人叫刘玉祥,从小生活在邢家胡同附近,祖上也是本地人。他详细的给我指出了邢家胡同的具体位置,也了去我的一个心愿。因为都是商业区也只能指出具体地方,没有探寻的价值了。
默默在刘老先生指给的地方站了一会,在鼓楼照了几张照片,和刘玉祥合了影,以示纪念。也算是对祖上生活过的地方敬仰。也深深地把曾祖父在天津的经历留在家族中,以示后人。

作者简介:清风,本名刘伟哲,山东德州人。写作爱好者。偶有感触,便诉诸于笔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