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意,万事从欢
宜飞
母亲总说,过日子就像煮糖水,火要慢,料要足,急不得。
这话我在心里存了许多年,直到某个周末回老家,跟着母亲去果园里转转,才真正品出几分藏在时光里的滋味。
那天午后的太阳晴得透亮,连风都带着暖融融的劲儿。园子门口的几棵石榴树缀着满枝的红果,沉甸甸地垂着,像特意挂了一树小巧的红灯笼。母亲走过去,指尖轻轻蹭过石榴果皮,拂掉上面沾着的细尘,动作轻得很,仿佛手里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今年这石榴甜透了,正好熬些石榴酱。”她抬手掸了掸衣角的碎叶,抬头看着我笑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融融的光。恍惚间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秋天,也是这样暖烘烘的午后,母亲抱着我坐在门槛上,掌心托着刚剥好的石榴籽,一颗一颗往我嘴里送,还轻声念叨着:“你看这咧着嘴笑的石榴,肉最厚、味也最甜,拿来熬酱才最香……”
沉在旧时光里回味着,还没来得及把心思说出口,母亲就看出了我的想法。她转身踮脚,从枝桠间摘了几个裂着缝的大石榴,果皮被太阳晒得红透发亮,连缝隙里都透着甜,“走,做石榴酱去。”
进了厨房,母亲便拉着我一起忙活起来。先是顺着果瓣小心剥出饱满的果粒,又拿密封袋裹住,轻轻按压出艳红的汁水,接着取来细沙布滤掉残留的果渣。备好了石榴汁,母亲便把锅放到灶上,把石榴汁倒进去,打到中火煮到冒泡,再转成小火慢慢熬。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里,母亲分几次往锅里加蜂蜜,目光始终没离开过咕嘟冒泡的酱汁,她一边搅拌,一边轻声叮嘱:“放些蜂蜜,不仅味儿更润,还能助消化,吃了肠胃会舒服些。”
等锅里的汁液熬得愈发浓稠,咕嘟声也渐渐轻了,琥珀色的酱体裹着勺沿往下淌时,母亲便关了火,麻利地把酱汁倒进提前蒸透晾干的玻璃瓶里。她拧紧盖子,将瓶子一个个倒置着冷却,说这样能封得更严实。
我站在旁边静静看着,暗红的石榴酱沿着瓶壁缓缓流下,又慢慢凝住,原本透亮的汁水在时光里渐渐沉淀出温润的光泽。那一刻,忽然明白了母亲平日常说的“慢”,并不是拖沓,而是耐着性子等糖分在文火里慢慢析出,等酸甜在时光里慢慢熬浓,等一份心意慢慢酿成暖心的滋味。
就像小时候,她为了给我做件合身的棉衣,会把旧报纸铺在桌子上,比着我的身高反复剪裁,画了改、改了画,直到尺寸分毫不差,再就着灯光一针一线细细缝合,她总说:“裁得合体,缝得密实,冬天穿着才暖和。” 还有熬粥时,她总守在灶边不肯离步,等粥锅“咕嘟咕嘟”冒泡了,就轻轻把火调小,慢火细煮,她常说:“火急了粥底会糊,慢些熬,粥才粘稠入味。”
想来,日子的甜从不是赶着来的。只有沉下心,不慌不躁地对待每一件小事,细细打磨、慢慢打理,寻常日子里的甜意才会像这石榴酱一样,在时光的文火里慢慢熬煮出来。母亲这些年慢慢做的那些事,藏着的正是过日子最本真、最淳朴的道理。
晚风从院门口溜进来,裹着石榴叶的清苦与石榴果的微甜,轻轻拂过母亲鬓角的白发,仿佛在告诉我:好日子不是赶出来的热闹,而是像母亲这样,把心放进每一件小事里,那是剥石榴时的不慌不忙,是熬酱汁时的不急不躁,是等风来、盼果熟都带着的耐心……这些看似平淡的小事,却把“尽意”二字,一针一线的织进了日子的纹路里。而“从欢”从来都藏在这些细碎里,藏在咬一口甜石榴时,汁水漫过舌尖的满足里;藏在一勺石榴酱入口,酸酸甜甜漫开的舒坦里;藏在说起旧时光时,嘴角不自觉扬起的弧度里;更藏在我们用心对待的,每一个寻常又珍贵的当下里。
返程回家时,我带了两瓶石榴酱,每次早餐抹面包,一打开盖子,满屋子都是秋天果园的甜香,恍惚又看见那棵挂满红果的石榴树,看见站在阳光下摘石榴的母亲,看见母亲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的暖光……那些曾经觉得平淡的日常,那些母亲耐着性子慢慢做的小事,早把细碎的“甜”悄悄酿进了往后的岁月里。如今,风里的香甜、瓶里的暖酱、日子里藏着的安稳,都是时光给“用心生活”最好的答案。
“一切尽意,万事从欢”,不是轰轰烈烈的追求,也不是一句空泛的祝福,它是藏在烟火里的智慧,是把心意放足,不慌不忙的对待每一份琐碎,享受每一个过程,接纳每一种结果,日子自然就有了甜。就像现在,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周末的午后慢慢熬一壶果茶,看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杯子上,心里便满是安稳。这份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慢”,已成为我对抗匆忙生活的底气。
陶渊明篱边的菊,无论荣枯都自带风骨;苏轼笔下的月,无论阴晴都始终皎洁;王维眼中的山,无论昼夜都自含风情……日子就是一帧帧的平常,若能尽己所能去做事,用心接住每一份小欢喜,便不会在欲望的裹挟里失了心、慌了神。而寻常时光里的那些小欢喜,本就藏在这份“尽意”的笃定与“从欢”的豁达里,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悄冒出来,给平凡的生活添一抹温柔的暖意。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心意,在岁月里慢慢走,不沉溺于已失去的遗憾,不纠结于未得到的圆满,与生活握手言和,把每一个当下都过成心中期许的样子。
作者简介:马宜飞,笔名宜飞,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自由配音师,曾任《新民晚报·江南都市刊》特约专栏写作者。擅于散文、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临沂日报》《沂蒙生活报》《齐鲁晚报》《青年文学家》《丑小鸭文学》《诗潮》《三角洲》杂志报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