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向,赴一场家国共赴的团圆之约
宜飞
国庆与中秋的小长假,像给忙碌的日子按下了温柔的暂停键,把家国的繁荣盛景与小家的团圆期盼,一并揉进十月的清风里,裹进十月的暖光中,让每一份对节日的期待都变得的更加具体而柔软。
这期待,终化作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只为将心头的牵挂落进现实。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在路途中延伸,整个晚上断断续续的赶路藏着未说尽的惦念,就连夜空里闪烁的每一盏星光,都悄悄化作这个双节动人的注脚。
车轮滚滚向前,一遍遍碾过高速路的每一寸里程,导航屏上“剩余时间”的每一次跳动,都让心底的期盼多一分滚烫。孩子是不是早收拾好行囊,在宿舍楼下踮着脚张望?近来气温不断下降,他们有没有及时添上厚些的衣裳?是不是早把想要分享的新鲜事记在心上,等见面时一股脑儿说个不停 ?
服务区停了一站又一站,保温杯里的热水凉了又续上。可这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哪能挡得住接他们回家过节的迫切。这几天,早在心里把团圆饭的食谱捋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爱吃的红烧肉得提前用砂锅炖上,中秋的月饼得选他们最爱的经典鸭蛋黄馅,就连床铺都要裹着阳光的味道……
终于在学校门口望见那两个熟悉的身影,背着鼓囊囊的书包,推着塞得满当当的行李箱,还没等车停稳,就挥着手臂朝我们喊。一瞬间,所有的奔波都找到了落点。
回程路上,他们絮絮叨叨讲着专业课的难题,聊着和室友逛夜市的热闹,忽然又从书包侧兜掏出个小盒子,递到我手里:“妈,这是学校甜品店新出的,我尝过了,你也试试,肯定喜欢。”笑声像秋日里温暖的阳光,在车里轻轻荡漾。那些关于学业的小烦恼、生活的小确幸,都化作了回家路上最动听的旋律,缠缠绕绕,甜进心里。
此刻,车窗外的十月,已把风景酿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金黄的银杏叶在阳光下晃着光,路边的芦苇荡飘着白絮,仿佛都在为这份团聚添一抹亮堂堂的底色。
导航屏幕上的“剩余时间”还在一格格跳跃,心里却没了来时的焦急,只剩稳稳的踏实。这六七个小时哪里只是一段路?是把“想孩子”的念想一步步熬成了“孩子在身边”的实在,是把细碎的“牵挂”酿成了“一家团圆”的甜蜜。
推开家门的一瞬间,厨房里的香气裹着暖意扑过来,那是家的味道,更是藏在烟火里的爱。等月亮慢慢爬上天幕,把银白的光辉轻轻洒满阳台、铺向餐桌。一家人围坐下来,桌上荤素搭配的菜肴冒着袅袅热气,正中央的白瓷盘里,切好的月饼码得整整齐齐,咸蛋黄的油润、红豆沙的绵密,都顺着饭菜的香气悄悄漫出来,连空气都浸着甜蜜。
虽然离中秋节还有几天,可在外的孩子们都回了家,一家人整整齐齐挨着坐,便是眼下最难得的团圆。其实节不节的没那么要紧,只要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看月亮慢慢爬过树梢,听老人家话话家常,听孩子们讲讲学校里的趣事,这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就是最踏实、最圆满的幸福。
其实这一路奔波,从来不只是为了多么盛大的团圆,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不管在外面奔波了多久,总有一处港湾能让他们安心停靠。而过节的意义,正藏在这相互的奔赴里,藏在“一起回家”的笃定里,也藏在孩子们的那句“还是家里好”的软糯里。
此刻,电视机屏幕里的画面格外动人: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八达岭长城上,游客们挥舞着红旗,放声合唱;遥远的边疆哨所里,军人身着戎装,月光下挺拔的身影与山河相辉相映……与此同时,城市的各个角落,月饼的香甜气息弥漫开来。五仁、豆沙、蛋黄、莲蓉……每一种口味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寄托着我们对团圆的期盼。街头巷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连擦肩而过时的那句“节日快乐”,都裹着暖暖的烟火气。
这一帧帧温暖的画面,让人鼻尖泛酸又心头滚烫,更让我们读懂了“岁月静好”份量。每逢假期的惬意安宁,从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家国同心的守护。正是祖国日益强盛的臂膀,稳稳托住了每个小家的烟火日常;是千万人默默的坚守与付出,才让这“双节同庆”的日子里,既有柴米油盐的细碎暖意,又有国泰民安的踏实安心,既有人间烟火的鲜活生动,更有岁月静好的从容自在。
中秋是小家的团圆序章,系着剪不断的亲情;国庆是大国的盛世庆典,映着岁月沉淀的繁荣。当十月的风,裹着国庆的炽热与中秋的温婉撞个满怀,时光便将炽热的家国情怀与绵长的人间团圆,悄悄酿成了一坛最醇厚的秋光。我们沐浴其中,在烟火与荣光里共赴岁月里的每一份团圆与美好,收获的不止是节日的喜悦,更是那份无论行至何方,都能寻到归途的安心与满足。
这个双节同庆的小长假,没有踏足景点的拥挤,没有围观商超的热闹,也没有呼朋引伴的喧嚣。但家人围坐的絮语闲谈、灯下共享的家常便饭,早已为这个假期铺就了最踏实最幸福的底色。
作者简介:马宜飞,笔名宜飞,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自由配音师,曾任《新民晚报·江南都市刊》特约专栏写作者。擅于散文、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临沂日报》《沂蒙生活报》《齐鲁晚报》《青年文学家》《丑小鸭文学》《诗潮》《三角洲》杂志报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