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技术赋能者的角色,从教学结构、教师角色、学习路径、评价方式四个维度对学校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重塑。然而,受区域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其应用效果呈现显著差异,需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坚守适度原则,规避过度依赖风险。
一、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核心优势
1. 重构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均衡与场景革新
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工智能成为弥合差距的关键抓手。西安思源学院的“AI支教计划”通过智能教学系统输送优质课程,使山区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22%;南方科技大学借助AI辅助编程教学,大幅提高农民工子女课程完成率,印证了AI降低优质资源获取成本的价值。在教育发达地区,AI更推动教学结构向多元化升级,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通过“智能教育四维应用矩阵”,实现课程开发、课堂互动、科研创新与管理评估的全流程智能化,使学生参与度提升40%,教学改进效率提升60%。这种“基础补给+高阶创新”的分层赋能,让不同地区教学结构均获得优化空间。
2. 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赋能引导者
AI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转向更高阶的教育功能。在课程开发层面,AI自动生成教案、设计智能PPT的能力,使教师得以聚焦教学设计与个性化指导;在课堂互动中,动态分组、多模态互动等AI技术成为教师激活课堂的工具,而教师则专注于情感交流与思维引导。这种角色转型在跨学科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师通过AI的文生图、3D建模技术开发跨学科课件,自身则成为学科融合的策划者与推动者,实现了从“教书匠”到“教育设计师”的升级。
3. 优化学习路径:打造个性化与自主化体系
AI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匹配学习需求,构建差异化路径。智能学情诊断系统能精准识别学生知识盲区,为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避免“一刀切”教学。更重要的是,AI推动学习模式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究转变——学生可借助AI工具将真实问题抽象化、形式化,通过自主设计方案、实践迭代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问题—探究—反馈—优化”的闭环学习路径。
4. 革新评价方式:实现精准化与过程化评估
传统单一的结果评价在AI助力下转向多元过程性评价。智能系统通过追踪学生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质量、知识掌握速度等多维度信息,生成动态学情报告,使评价从“事后判断”变为“事中干预”。湖南信息学院的实践表明,AI驱动的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撑,而这种精准性是传统人工评价难以企及的。
二、不同地区及学校应用中的现实差异
1. 资源配置差异:城乡“冰火两重天”
AI应用呈现显著的城乡鸿沟:全国67%的城市学校已引入智能教学系统,而农村覆盖率不足30%,设备投入差距可达10倍。浙江某重点中学已开设AI实验班,云南山区却仅有6%的教师能使用智能教学系统;农村学校因电脑性能低下无法运行AI程序,部分AI课程内容与乡村实际脱节(如智能种植案例全为都市温室大棚),导致技术落地困难。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反映在理念上——农村学校因AI课程未纳入中考,常将其置于次要位置,使科技课沦为摆设。
2. 教师能力差异:技术驾驭能力分层明显
教师的AI应用能力直接决定技术效能发挥。在教育发达地区,教师已能熟练运用AI进行课程创新与科研辅助,湖南信息学院教师借助AI完成3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案例,彰显了高水平的技术驾驭能力。而农村地区教师AI培训覆盖率不足40%,部分教师甚至缺乏基础操作能力,导致即便配备设备也难以发挥实效,形成“有技术无应用”的尴尬局面。
三、人工智能应用需注意的核心问题
1. 警惕技术鸿沟扩大: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
AI本身具有“马太效应”风险,若任其自发发展,可能加剧教育不公。清华李宁指出,AI缩小教育差距的前提是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对此,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大农村及薄弱学校AI设备投入,改善硬件基础;二是开展针对性教师培训,提高AI应用能力覆盖率;三是开发本土化课程内容,避免与实际脱节。北京计划2025年秋季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AI通识教育,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可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范本。
2. 规避过度依赖:坚守“工具定位”与“人文底线”
过度依赖AI将侵蚀教育的本质价值。在学习层面,需防止学生形成“遇事问AI”的惰性思维,明确AI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径,引导学生在AI辅助下保持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层面,要避免AI对人文交流的替代——技术可优化教学流程,但教师的情感关怀、价值引领等核心功能无法被取代。湖南信息学院将课程思政与AI教学融合,通过案例教学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践,提示我们AI必须在人文框架下发挥作用。
3. 健全伦理规范:防范数据风险与价值偏差
AI应用需严守教育伦理边界。一方面,要防范学生数据泄露风险,教育学生明确信息分享边界,养成安全使用习惯;另一方面,需规避算法偏见带来的评价不公,确保AI评价系统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将伦理纳入核心能力模块,这提示我们需将伦理教育贯穿AI应用全过程,培养师生的技术伦理意识。
结语
人工智能为教学模式重塑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其在资源均衡、角色转型、路径优化、评价革新上的优势,让不同地区学校均能获得发展机遇。但城乡资源鸿沟、教师能力差异等现实问题,以及过度依赖带来的思维弱化、人文缺失风险,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赋能”原则——以政策保障均衡,以培训提升能力,以伦理划定边界,让AI真正成为服务教育本质的工具,而非主导教育发展的替代者。
作者:杨风利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