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该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课堂,而非沦为冰冷的工具或沉重的负担?
AI进入教学之初,是以“效率解放者”的姿态出现的。第一次尝试用AI批改作文时,我惊叹于它的速度:52份议论文,系统不仅标出错别字和语法问题,还按“立意深度”“结构完整性”“语言流畅度”给出分项评分,并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生成个性化修改建议。过去需要两个晚自习完成的工作,如今课间十分钟即可完成。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用AI生成随堂测验,系统会自动匹配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点,避免重复出题;用AI制作思维导图,复杂的历史时间线或数学公式推导能瞬间可视化;就连耗时的家校沟通,也能借助AI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成长报告,让家长更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
这些“用”的实践,正在悄然改变教学形态。在数学课上,AI曾扮演“差异化教学助手”的角色。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时,系统根据课前小测数据自动将学生分为三组:基础组推送夯实概念的微课和基础习题,进阶组获得含实际应用场景的综合题,拔高组则挑战跨学科的拓展任务。老师不再需要在“照顾后进生”与“满足优等生”之间艰难平衡,而是有更多精力关注数据背后的个体——比如基础组里始终跟不上节奏的小宇,老师发现他并非不理解公式,而是对数字敏感度低,最终通过AI推荐的“游戏化计算训练”,他才慢慢找回了信心。AI就像不知疲倦的助教,帮我们筛选出教学中的“盲区”,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可能。
但“便利”背后,藏着越来越多让教师困惑的难题。最直观的“惑”,来自对“教学主体性”的动摇。一次公开课后,几位老师讨论:一位年轻教师用AI生成的课件惊艳全场,但评课专家指出,整堂课更像“AI的展示秀”,教师的引导和情感传递被稀释。我们开始反思:当AI能精准计算教学环节的最佳时长、推荐最受欢迎的案例,教师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是成为AI的“操作员”,还是保持教学中的“温度”与“灵性”?我曾见过有老师完全依赖AI生成的教案,结果在课堂上被学生的突发提问问得手足无措——因为那些环节里,没有包含教师对学生思维习惯的了解,更没有融入个人的教学智慧。
更深层的“惑”,关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焦虑。随着AI写作、AI解题工具的普及,如何区分“学生的真实水平”与“AI的辅助成果”,成了新挑战。有位语文老师发现,学生作文突然文采斐然,但课堂口头表达依旧生硬;数学老师批改作业时看到步骤完美的解题过程,可提问时学生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思路。我们担心:当AI成为“拐杖”,学生是否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禁止使用AI显得保守,完全放任又怕助长惰性。于是,很多老师探索“AI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先用AI生成作文初稿,再自行修改润色,最后对比AI版本分析差异。但这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时紧张的现实面前,很难大面积推广。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惑”,是技术应用中的“数字鸿沟”。同一所学校里,年轻教师能熟练运用AI进行教学设计、数据分析,而年长教师可能连基本操作都感到吃力;城市学生能随时使用AI辅助学习,农村学生却因设备或网络限制难以接触这些资源。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教师对AI的态度走向极端:要么过度依赖,将主导权交给算法;要么坚决排斥,认为AI会破坏传统教学本质。这种认知差距比技术差距更难弥合。我曾参加AI教学培训,讲师滔滔不绝地讲“大数据”“个性化学习”,可台下老师更关心“如何让AI生成的课件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怎么避免AI批改作业时出错”。当技术推广与一线需求脱节,AI赋能教学就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面对这些“用”与“惑”,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AI在教学中的定位:它不是取代教师的“对手”,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器”,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实现教育目标的“伙伴”。真正的AI赋能,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技术融合——用AI解放重复劳动,把更多时间花在情感交流、思维引导上;用AI弥补教学盲区,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支持;用AI拓展教学边界,让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语文老师依赖AI批改作文,后来摸索出“AI初评+教师复评+学生互评”的模式:AI负责基础错误批改和数据统计,教师重点关注立意、情感表达等“软技能”,最后让学生对比AI和教师的评价,学会自我反思。这种模式既发挥了AI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或许,AI赋能教学的真谛,就藏在这样的平衡与融合里。它不需要我们追求完美的技术应用,也不需要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我们带着教育的初心,勇敢尝试、理性思考、不断调整。当教师的专业智慧与AI的技术优势真正结合,课堂才能既高效又有温度,教育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始终守护人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李建强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