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父亲武炳文诞辰104周年纪念日,我和我的家人敬仰他、怀念他。
父亲1921年10月12日出生在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东大壕村一个耕读家庭。解放前家境贫寒,靠人拉肩扛、锄耪耕作,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穷苦日子。祖父武彦荣悟出“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有出路”的理念。拆房卖地供孩子上学读书。父亲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读完高中,先在冯村完小当助教,陆续在柳池营、许庄初小、北程完小和大荔师范学校任教。
父亲1948年5月加入了党组织。次年3月,就协助地下党绘制敌36师的布防图,为大荔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正因为父亲具有勤勉好学,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和真实简朴,豁达淡定的性格心态,才得以安享95岁的高龄,2015年6月15日辞世。他也无愧于百姓对他:“一生仁爱谦虚谨慎,心态平和德高望重,两袖清风享誉乡里,皓首志雄书艺登峰,积善成名颐养天年”的赞誉。
1969年12月,迎着“珍宝岛”的枪炮声,我穿上了绿军装,奔赴祖国的西北边陲,驻守宁夏牛首山“902”前指施工。在部队进行“三诉三查”的教育活动中,父亲给我写信,讲述了我们家旧社会艰难困苦的生活,勉励我要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1970年5月我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健康成长。而父亲及家人,当年的一封封家书,就是我成长进步的促进剂和加油站。 1981年初,我随时任兰州军区萧华政委,在基层部队采访时负伤,辗转几所医院治疗,还是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疾。父亲多次来信,鼓励我要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继续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做出新的贡献。我在这一岗位,各大报刊刊稿名列前茅,三次荣立三等功,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党员,并受到兰州军区的多次表彰和奖励。2011年6月,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了“武天合摄影作品展暨《西安碑林国宝》发行仪式”;2012年8月,又在宁夏博物馆举办《精彩瞬间永恒记忆—从宁夏军区走出去的摄影家武天合作品展》。对此,父亲十分自豪,常引以为荣,并勉励弟妹们向我学习。
1978年3月,父亲又送三弟武天海参军。在北京卫戍区某部服役。退伍后相继在生产队和县防疫站工作。他爱岗敬业,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党员。他勤勤恳恳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直到2012年4月不幸病逝。
1982年10月,堂弟武天社报名参军。在解放军总参某部装甲兵部队服役,退伍后在大荔县联社双泉棉绒厂工作。他为人和善,坦诚热心,在村里谁家有忙都帮,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1983年11月,父亲再送四弟武天新入伍。在甘肃永登兰州军区炮兵第十五师服役,之后,考入重庆通信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甘肃酒泉、青海门源、宁夏吴忠“902”前指通信站和陆军四十七集团军通信团、集团军政治部干部处等单位任职。2003年,转业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在纪委书记工作岗位上,遵循父训,勤奋努力,坚持原则,秉公执纪。获得上级领导、同事和广大职工一致好评。年迈的老父亲,在这个小儿子结婚之时,精心为他撰文书写:“天新谨记:立志呼吸人民间,工作学习莫等闲,勿效燕雏贪屋暖,应如牛犊耐风寒,冰由水结凌于水,青自蓝来更胜蓝,练得心红筋骨硬,建设祖国好河山”的条幅作为贺礼。
父亲与叔父敬老和弟,兄尊弟恭被村里传为佳话。他俩曾一度都在外工作,从不忘抽空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父母患病,四处寻医买药,床前伺候。特别是在“三年低标准、瓜菜代”的艰苦岁月里,特意为父母准备部分细粮、细面,自己与孩子们却以杂粮谷糠、萝卜野菜充饥。他们孝老爱亲的善举亦得村民赞扬。
父亲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大半辈子都是教书育人的,他是我们家族的主心骨。叔父武英在大荔中学毕业后,先为财主家看娃;1951年陆续在许庄、平原、北程、云棋、红楼、学门前、仁厚里学校任教;接着任汉村学校教导主任、校长;“文革”后任大壕学校校长;1971年任户家社中首任校长,直至1991年退休,他一辈子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弟媳武少绚,是大荔中学的教师。堂弟天宝从部队回来,安排在户家社中任教。堂弟武天社的妻子成秀梅,是在教师岗位工作。就连外甥女傅晓萍,也是县职业中学的教师。他们都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我们家族中的第四代,也都对后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分外重视。侄儿武永刚、侄媳宋君从小学开始,就千方百计为儿子武煜涵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而今,已步入西铁一中就读。儿子武超、儿媳赵昕,给儿子武予泽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与高新区东校区一小学和托管班老师密切配合,使其养成良好的爱学习、会生活的好习惯。
父亲向来以忠孝治家闻名。 说到尽孝,那是我们家族的老传统。祖父彦荣为孝敬曾祖母,一家人吃糠咽菜,也要买几个杂粮面蒸馍给太祖母吃。父亲和叔父武英都是孝敬父母的典范。在祖父患病期间,兄弟二人用架子车拉着祖父赶集上会。事先给祖父箍好了墓,用架子车拉上祖父,去北安洼底墓地察看,这种适时尽孝的行为,被村里左邻右舍传为佳话。祖父去世后,二人精心撰文书写《先严武公彦荣行述》,作为祖风家教传承的范本。我们家族嫁出去的姑娘,也都是孝老爱亲的模范。像嫁到小壕村的苟女姑;嫁到西小坡村的喜莲姑;还有嫁到上石村的武银凤妹;嫁到井家湾的武玉凤妹。她们妯娌和睦,敬老爱亲,受到村民一致称赞。
在父母年迈生活不能自理的数年间,二弟天潮、边焕婷夫妇;三弟天海、武少绚夫妇;大妹银凤、傅转运夫妇和二妹玉凤、李国玉夫妇。还有堂弟天宝、杨竹艳夫妇;天江、张文凤夫妇;天社、成秀梅夫妇都悉心关照。特别是二妹玉凤、李国玉夫妇和二弟天潮、边焕婷夫妇,在侍奉二老上,都付出了巨大辛劳,受到乡邻们的称颂。
父亲幼承家训,练就一手漂亮的楷体书法。他牢记党的宗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古训贤文编撰成词联,书写成条幅,赠送亲友和乡邻。如:他在劝孝条幅中写道:“为人子女孝当先,如不孝敬心何安?今有个别仵逆子,虐待父母理不端,生身父母都不爱,好友谁敢和你粘,怀抱你儿亲蛋蛋,长大跟你一样干,那时你也莫埋怨,因你为儿树了杆”。在弘扬师德时写道“立志育才情为先,品德学业要求严;栽成树木千川绿,润就红枫万岭丹;学海无涯力永探,书山有路勤登攀;青苗茁壮花香艳,俯首耕耘桃李园”。父亲还为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的修复撰写了纪文,为乡邻好友撰写的墓碑更是不计其数。他还在爱党爱国,抑恶扬善诸多方面,都有脍炙人口的书法作品传世。
父亲的书法作品1995年,获全国“天马”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1996年,获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特别奖;1997年,获“迎香港回归”书画展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国花杯”书画展银奖;1999年,获“迎澳门回归”书画展二等奖;2002年,获“迎党的十六大”书画展银奖。2006年10月国庆节期间,他在大荔县文化馆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父亲在晚年,把习字写书法,作为健体强身的必修课,并将《朱伯庐治家格言》、《新道德三字经》等古训贤文,书写刻碑,镶嵌在我们家院落的西墙上。还出版有《增广贤文新撰》、《武炳文书法作品集》专著传世。直到去世前,还让我从书院门买回宣纸和装裱材料。正像他在自撰联中所写:“老骥伏枥当自勉,终日写裱把善劝,紧跟时代往前赶,继续笔耕谱新篇”。实践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誓言。
我的父辈像山一样挺拔,如大地一样宽厚。从荜露蓝缕到强盛富足,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青丝变白发,才换来如今的盛世繁华。
父亲他原本是有公职的,因他树立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强信念,当1971年组织通知重返工作岗位时,公社领导以他因在任无人接替为由,未能返岗。要么生前每月也可领数千元离休金。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只享受政府二百元的高龄补贴,对此他都无怨无悔。
是啊!父亲一生未能给我们留下分文的遗产,却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为我们家族留下无比珍贵的“传家之宝”,我们应当永远珍惜、世代传承。
2025年10月12日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