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如在美国研究制造“冯如一号”“冯如二号”飞机,除了他以聪明才智担当主力,及朱祝泉、朱兆槐和司徒碧如组成的核心团队团结协作外,还争取到美国友人的支持——这一点,无论在权威的中山图书馆史料中,还是江门恩平政协编写的文献里都有迹可循,甚至一些关于冯如的文艺作品也对此绘声绘色地展现。
赫·威廉·尼里(H·William Nelle),这位名副其实的美国白人,居住在奥克兰,是冯如相识多年的知心挚友。史料记载:冯如曾向尼里倾诉自己制造飞机的构想与计划,征求他的意见。这位学识渊博的白人青年,认定冯如的设想具备可行性,且深信其必能成功,故而处处予以支持与帮助。事实正如尼里所预判的那样,冯如终于在1911年2月宣告飞机制造成功,随后将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并迁回祖国。而该公司迁回祖国后,在美国的未了事务,均由冯如委托赫·威廉·尼里处理。
为何冯如会邀请尼里担任飞机研制的顾问?史料揭示,冯如在美国为中国研制飞机期间,美国多地(尤其是旧金山、奥克兰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因种族主义分子的煽动,排华暴力事件频发。然而,赫·威廉·尼里却真诚地与冯如结交,坚定支持他为中国制造飞机。有好几次,当冯如的飞机制造公司遭遇歧视与阻挠时,尼里总会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这种维护中美人民友好的亲善情谊,无疑值得高度称颂——倘若没有他们的支持,仅凭冯如个人之力,断难成功造出飞机。他们的名字,理当与冯如一道,载入史册、同垂不朽。
那么,尼里为何如此热心地帮助冯如?2024年出版的《翱翔云端的风筝》中有着这样的交代:尼里母亲离世后,他始终难以抑制内心的哀痛。冯如特意提前了解了基督教徒的殡葬礼仪,他知晓,在这场肃穆庄重、送别“时玛女士走完人世间‘天路行旅’最后一程”的仪式上,自己与朱竹泉作为华人且非基督教徒,可向灵柩与灵位鞠躬行礼。于是,他深深弯下腰,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鞠躬三次,而后默默走到后排站立。当牧师代表公理会介绍时玛女士的生平与证道,西娅代表家属表达感恩致谢时,冯如才真切了解到时玛女士奉献大爱的不凡一生——她大半生都致力于为有色人种服务,尤其在护送大洋铁路华工遗骸返回中国一事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冯如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在公理会初次见到时玛女士的情景,以及自己遭受欺压时,时玛女士安排西娅安慰他、让尼里帮助他的画面。
一个多小时的葬礼结束后,冯如向尼里告别,四目相对,无需言语,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尼里还需为母亲举办追思礼拜,才能抽出空与冯如详谈。与尼里告别后,冯如走出大门正下台阶时,与同样来参加葬礼的皮克斯利相遇。皮克斯利看见冯如,愣了一下,停下脚步,傲慢的脸上竟露出一丝笑意。这时西娅走过来送别皮克斯利,两人低声交谈,似乎在谈论与冯如相关的话题。冯如对朱竹泉说:“我们快走吧。”可西娅却在后面叫住他,说道:“皮克斯利先生刚才问我,你是不是在前天早晨,驾驶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在艾劳赫斯特广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
冯如点点头,回答:“是的,西娅老师。我原本邀请了您和尼里前来观看,只可惜恰逢你们的伤心时刻。”
“皮克斯利先生希望找时间和你聊聊飞机的事。他打算在旧金山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同时也研制飞机,想邀请你出任副总教官或副研究总师,这能让你享受旧金山市的最高工资待遇。”
冯如回应道:“尊敬的西娅老师,我刚才和尼里说过,等时玛女士的追思礼拜结束后,我会邀请你们参观我的飞机并观看飞行表演。我准备每个周六和周日都在艾劳赫斯特广场进行飞行表演,到时我们在那里再讨论吧。”
“好的,谢谢你,冯如,也感谢你参加我母亲的葬礼!”冯如的真诚,深深打动了尼里及其家人。这或许正是青年冯如能在复杂的美国社会中,成功研制出中国飞机的重要外在因素。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观之,中美人民的友好联结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人类对进步与正义的共同追求,是不同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基于善意与共情产生的精神共鸣。冯如与尼里的交往,深刻诠释了“人民友好是国家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一真理——纵使身处种族主义阴霾笼罩的环境,个体间的理解、信任与互助,仍能冲破国界与偏见的桎梏,成为推动事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种跨越国度的情谊,在历史长卷中持续延展: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飞虎队的旗帜”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正义的精神象征。正如飞虎队创始人和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在回忆录中所言,它“是两个伟大民族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能够向共同目标迈进的象征”。从1941年到1945年,美军航空兵以志愿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等多种形式投身中国抗战,这段传奇不仅是军事史的光辉篇章,更是国际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实践。今日回溯冯如在美国研制中国飞机的历程,重温尼里的故事,更能让我们体悟到:国与国的友好互动,始终扎根于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契合;而这种民间层面的守望相助,正是构筑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携手进步的坚实基石,具有跨越时空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启示意义。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