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十年的褶皱里》
/樊志和
文曦的意象最擅“以小藏大”——把四十年光阴揉成一片蝉蜕、一张春饼、一滴泪珠,让情感在“微物”里自己发光,而不是喊口号。具体看三层“折光”手法:
1. 把“时间”压成薄片
蝉声“挂”在枝头、绰号“带”着青涩的甜——声音、名词被赋予重量和体积,时间不再是数字,而是一张可以随手揭下的薄膜,轻轻一掀就露出少年体温。读者摸到的是薄膜的脆,心里却弹出整段年华的软。
2. 让“空间”自己开口
“每年穿越山海”“呼兰河畔的餐馆”把宏阔的山河缩成一条归乡小路、一张春饼。空间被折叠成“可入口”的尺寸,情感于是有了味觉切口:一口咬下去,葱丝脆、面饼软,三十年的离愁被嚼成“咔哧”一声脆响,嘴里全是热的,眼眶反而先湿了。
3. 使“泪珠”逆生长
最妙的是结尾那滴“向日葵味的泪”。泪本含盐,诗人却让它带花香;哭本是降温,却被阳光“回温”。情感方向被整个倒转——不是“我们老了所以落泪”,而是“泪珠里长出向日葵”,把记忆重新拔回少年高度。一次“逆向蒸腾”,让“失去”在化学反应里变成“得到”,读者心里那层褶皱瞬间被这滴花香泪熨平。
总结:
文曦的意象=“微物+逆光+回温”。
她先把大时间压成小薄片,再让薄片迎光,折射出反向温度;于是“重逢”不唏嘘,“变老”不苍凉——只剩一捧被反复摩挲仍带体温的阳光,轻轻搁在读者掌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阿卜村立新屯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几亩地、一群鸡鸭,心里装着四季。不求出名,只愿庄稼旺、邻里和、家人安,把日子过得像院子里的向日葵——抬头就能看见阳光。
附原诗
四十年的褶皱里
/文曦
蝉声还挂在往日的枝头
我们却在流转的时序里
走成彼此眼角的柔波
无需寒暄 不必客套
开口便是未经修饰的清风
拂去时光簿上的微尘
谁将墨色洒满算术本
谁在课桌深处藏起漫画册
谁的绰号 至今仍带着
青涩的甜
你说我总爱凝望窗外
看云朵如何变成远方的信使
我说你曾为一道习题
羞红双颊 像九月枝头
初熟的水蜜桃
三十四载春秋流转
你以单薄的肩 撑起整片天空
每年穿越山海 归乡的路
是写给父亲最长的信笺
十四年光阴荏苒
那日你俩携春光而来
我们笑谈竟忘了炊烟
后来在呼兰河畔的餐馆里
春饼裹着说不尽的话语
每一道菜都蒸腾着
未及言说的暖意
那些被流年酿成蜜的往事
在茶盏中轻轻摇晃
晃出银铃般清脆的笑声
笑出的泪珠 都沁着
向日葵的味道
原来真挚的情谊 无需窖藏
它就在年岁的纹理间生长
越经摩挲 越显温润
当我们慢慢变老 它依然
保持着初见时
那捧阳光的温度
2025年10月6日 中秋夜
回忆国庆节当日与四十年同窗共聚故里
作者简介:笔名,文曦,原名范世荣。大专学历。执业教师。系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北京校园文化中心特约记者。诗歌《坎坷》获2002年“西柏坡杯”全国诗歌大赛青年诗歌组一等奖。《夜过呼兰河》被黑龙江省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唯一一首现代诗)——萧红纪念馆收藏。有多篇(首)作品和评论在省内、外纸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北国作家》《太行山文学》《先锋文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