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轶事
路边
我记得我上学是被一个表姐一个姨娘吊着到学校里去的,表姐和姨娘都是小学毕业班的人了。真是人高马大,走起路来我怎么也跟不上,于是她们一人抓我一只手,我的脚便老不着地,好像街上出把戏牵猢狲一般,而我,自然就是那飘飘然的猢狲。在她们很得意的笑声中,终于到了二里南的李家小学。
那时不知幼儿园为何物,这所李家村小便是我上的第一所学校。印象中的李家小学很大,比生产队的仓库大多了。后来才知李家小学原来是庵,叫雨花庵。南边有一面稻田平出来的操场,下课后便可以在操场上调皮,老是皮到响了上课铃才想起要去尿尿。李家小学六个年级各一班,后来我回城上学才知道,城里学校居然一个年级就有几个班的。
接待报名的是位中年男老师,那时不讲户口,只问了下年龄我就是小学生了。那年我虚龄八岁,但实际七周岁还差几个月呢。回到舅婆家所在的杨大户村,舅舅说我是学生了,不是野细佬了。我觉得学生和野细佬没什么区别,我还是我,只是舅婆今天帮我穿的衣服是新洗干净的罢了。
我的书包是一只旧拎袋,同学们的也都是家长自制的万国牌。后来回城上学才知道商店里是有书包卖的,而且很漂亮。老师没发书,说是印好的不能用,有“四旧”内容,要重印。我的书包是空空的,后来城里叔叔买了铅笔橡皮笔盒子给我,拎袋撞在膝盖上才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上课了,第一课教的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刚开始学字,我们当然记不住,花了好多天来巩固。发下来的方格本每个字写一页,写得不好的再重写一遍,一本方格本便完成了使命。舅舅收集了一沓香烟纸,用线缝成本子让我接着写,老师也批红勾勾,我名件地收藏在书包里,红勾勾让我很荣耀了一阵。方格本不在书包里,是课堂上写好后归老师收藏的。
唱歌课教的是毛主席语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反复地唱,虽然那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印象很深,以致现在想起来依然回响在耳边。
放饭和放夜时,我们先到操场上排队,排队不是按班级排的,而是按学生所在生产队排的,所以每队的人数有多有少。每队有一面红旗,举旗的当然是高年级学生了。低年级的走得慢,排在后边。老师哨子一吹,单排长蛇队开动起来,歌声也飘扬起来。我们生产队是个同族队,所以走在我前面的都是舅舅姨娘表哥表姐。
现在学生排队是为了交通安全,我们回家的所谓大路两个大人相交都要各让一步的,想见辆脚踏车都难。所以我们排队就是为了排队,或者说为了唱歌。举旗手在前面唱:“我们要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我们便都跟着唱。虽然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但估计最近的村子也没人能听到,忠实的听众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
后来我们学阿拉伯数字,也学汉语拼音,1966年的新生课本究竟什么时候发到手里的,如今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2011年9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