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召街史略》序
作者/李崇彦
承蒙文友不弃,邀为《马召街史略》作序,殊感荣幸。余学识浅薄,于乡邦文献素乏深研,然捧读书稿,见考据精详、叙述明畅,一村之沿革、风物、人文皆跃然纸上,实为功德无量之作。今不揣谫陋,布鼓雷门,聊赘数语于端简,既表祝贺之意,亦寄望于后来者能由此窥见地方史脉之绵长,让更多人发现这部作品的价值,也盼诸位读者能透过文字,读懂作者藏在纸页后的温度与心意,启迪读者在掩卷之后对马召街的古往今来有所了解和诠释。今修史略,非徒录陈迹,实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乡邦存血脉也。
夫马召之地,扼秦岭之北麓,枕芒谷之水滨,千载沧桑凝于一隅,万家烟火汇于一卷。其地初无名谓,周秦汉唐以降,或为驿路要冲,或为农桑沃野,烟火渐稠,人文始蕴。
观马召之地势,终南苍茫如屏列,黑水潆洄若带环。自周秦以来,即为京畿藩屏,蜀陇孔道。汉武驰道扬尘处,唐皇离宫掩翠时,皆在此山河形胜之间。魏晋南北朝,呈处乱世,然山河之险护其民,坞堡相望,文脉不绝。马召借黑水之利,厢工漕运,市集渐繁。唐时长安的帝都,此地为南山门户,文人隐士时来栖居,诗酒唱和间,多有题咏留传于世。东汉名儒马融在此石室苦读精研,后被汉安帝征召,拜校书郎。史考传诏之日,乡邻闻马融受诏,皆聚于石室旁驿道围观,马融拜谢,邑人荣之,故得马召。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仙游寺和陈鸿、王质夫围炉品茗,其间言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受王质夫之提议,写成了千古绝唱《长恨歌》,翌年夏日,又在摇头坡南冈上写下了悯农诗《观刈麦》。
宋辽金元时,马召地处宋金交界,兵燹时扰。然百姓坚守耕作,亦存一方生机。元统天下,驿道重兴,马召复为西去南进陇蜀之要站。驼铃马嘶,见证中外通途。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十九日晨,高迎祥亲率八百精锐骑兵在马召南塬巡逻,遭遇陕西巡抚孙传庭率领的官兵趁着大雾偷袭,双方展开激战,最终高迎祥身负重伤,后被官军捉拿,押至营地处决。民国年间,战火频仍,马召人或投笔从戎,或保家卫国;或设立知行学堂,秘密开展组织地下党活动,忠勇之气载于地方故老之口。
今之马召,承古而开新,然千载史迹,或散于碑刻,或传于口碑,或藏于方志残卷,若不辑录挖掘,查典籍、考遗迹,将马召历代之地理政事、民生文化、医疗汇为一编名曰《马召街史略》,其书虽非鸿篇巨制,然字字皆从实处来,句句可证往昔事。既记贤达俊彦之经略,亦录布衣百姓之生计;既载兵戈纷争之变;亦述诗礼耕读之常。读此书,可知马召村之兴废与天下之治乱相系,一地之文脉与中华之传承同源。
夫史者,鉴往知今也。此卷既成,当使少者知桑梓来历,老者慰故园情深,游子得寄乡愁;学者获采珠玑。非惟存往事于褚墨,实乃铸精神之永恒。昔张载云:“为往圣继绝学”,今于马召一村之史,亦可见文化传承之微义矣。愿此书能为马召人存乡愁之根,为治史者添一隅之据。序文之作,既怀敬畏之心,亦抱殷切之愿,唯愿此史略如薪火相传,照见马召千年历程,更点亮未来前行之路。山河依旧,文脉常新。
是为序。
作者简介:李崇彦,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耿河》《周至春秋》杂志编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