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东元
月到中秋,窗外的月亮圆得像枚温润的玉璧,清辉漫过窗棂,落在指尖时,竟带着几分岁月的凉。四十七个春秋在月光里静静叠着,一层又一层,叠出了眼角的褶皱,也叠满了心底对故乡的念想。那褶皱里藏着的,全是故乡的风 —— 是春日里拂过麦田的暖,是夏夜里裹着蛙鸣的柔,更是秋日里带着桂香的清,一呼一吸间,全是故园的模样。
我总忍不住想起灶间的那抹微光,爷爷的烟袋锅是不是还在那里明灭?火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烟丝燃烧的味道混着饭菜的香,是童年最安心的气息。还有奶奶纳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里,是不是还缠着我哭着要糖的时光?那时我总绕着她的膝头转,吵着要吃灶台上刚蒸好的糖糕,她便放下手里的针线,笑着去灶房的挂篮里寻,指尖的温度落在我发顶,暖得像春日的阳光。
外公的犁耙该锈在墙角了吧?曾经它在田埂间翻起新土,带着泥土的芬芳,外公牵着牛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踩着他的脚印,看他把希望种进每一寸土地。外婆腌菜的坛子呢?再也盛不下我馋嘴的张望了。那时每到腌菜的季节,我总蹲在坛子旁,等着外婆夹起一筷脆生生的萝卜干,塞进我嘴里,咸香里带着阳光的味道,是至今都忘不掉的清甜。
妈妈走得早,我已记不清她的模样;爸爸的唠叨被岁月磨成了薄霜,落在中秋的窗棂上,凉得像他们最后一次摸我头发的手掌。曾经他们总在耳边念叨,天冷了要加衣,吃饭要吃饱,可如今,那些叮嘱只能在梦里听见。兄弟姐妹的电话像断线的风筝,只在节日的节点晃一晃,说些天气,说些孩子,说些渐老的日常,相聚成了奢侈的想象。乡愁就像妈妈缝衣的扣子,一颗一颗钉在心上,越老,越硌得慌,每一次想念,都像针轻轻扎在心头,又酸又暖。
可今年的月亮,却分了半盏光,照向了白山黑水的雪,照向了雪域高原的岗,照向了南海岛礁的浪。那里有一群年轻的身影,把青春钉在了祖国的边疆。风里裹着冰碴,他们站成了挺拔的界碑,睫毛上结着霜,却依然目光如炬,守着身后的山河;雨里泡着咸涩,他们守着辽阔的海疆,海浪拍打着礁石,他们的身影在涛声里愈发坚定,把孤独酿成了担当。
我当然知道,没有他们冻红的手掌,哪有我们桌上的茶香?没有他们挺拔的脊梁,哪有万家灯火把中秋的夜暖得亮堂堂?他们把他乡当成了故乡,把思念藏进了心底,用青春护着千万个 “我” 的故园,护着千万个家庭的团圆。
我又想起,我们的新家---知音识曲文学社。社长的眼睛可好?还是像往常一样明亮?不要再熬夜,要把健康放在心上。
社里的 诸位家人;你们可都好?
我举起这轮圆月亮,像举着盛满牵挂的糖缸。把它分成几份。一份要敬故乡,敬那些再也见不到的脸庞,敬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
一份敬分散在各地的亲朋好友;
一份要敬远方,敬那些把他乡当故乡的儿郎,敬他们用青春筑起的屏障。这轮月亮会记得,他们是最亮的星光,是新时期里,最可爱的模样。
还有一部分敬给我们文学社的兄弟姐妹,让大家耕耘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我们的家增光!
月光漫过山河,也漫过心底的牵挂,两处思念,终在这轮明月下,汇成了最深情的祝愿 —— 愿故园安详,愿兄弟姐妹健康,愿山河无恙。
月把清辉分多半,
一半缠了故园饭。
一半与大家分享,
一半照得戍衣寒。
几处相思,
一轮圆。
作者简介:
方东元,195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笔名:在海一方。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师大中文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