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庆悟
“希望”恰恰是维持绝望循环的共谋。人们为了逃避难以承受的绝望,而选择相信虚假的希望,这使得他们不断成为欺骗的俘虏。 ——题记
人类生存困境的拷问
骗局中的沉论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 2015年曼布克国际奖得主,囊括了包括科舒特奖、共和国桂冠奖、马洛伊奖、尤若夫·阿蒂拉奖、莫里茨·日格蒙德奖、阿贡艺术奖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文学奖。
其代表作《撒旦探戈》发表于1985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长句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为其带来巨大的声誉。
作品描绘了社会秩序的崩塌与人类内心的荒凉,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忧郁主题的特点,常被形容为"压抑但引人入胜"。
内容梗概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结构(前进六步、后退六步的十二章循环)、绵密长句和荒凉寓言,构建了一个阴冷绝望的文学世界。
作品人物群像
· 弗塔基:故事开场人物,与其他村民一起在破败的集体农庄中无所事事地生活。
· 施密特夫妇:弗塔基与施密特夫人有私情,故事开始于他们偷情时险些被施密特先生发现。
· 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纳:两个被认为是已死的骗子,后回到村庄行骗。
· 艾什蒂:一个弱智小女孩,常被母亲打骂,两个姐姐是妓女,她躲在鸽子屋里。
· 商尼:艾什蒂的哥哥,欺骗妹妹说把钱种在地里能长出摇钱树。
· 医生:一个酗酒、失去执照的观察者,整天坐在窗前窥视并记录村民活动,几乎不离开房间。
内容、情节
故事通过医生的视角展开,这位医生整日沉迷于在窗边窥视村民,记录他们的活动,无视自身和环境的腐烂。
故事开始于十月末一个阴雨连绵的清晨,弗塔基被一阵神秘的钟声惊醒。他与有夫之妇施密特夫人同床共枕,两人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噩梦。
与此同时,村民们期待已久的施密特和克拉奈尔即将带着全村人八个月的工钱归来。弗塔基和施密特夫人担心他们的私情因此暴露。
在另一个场景中,被传已死的两个骗子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纳正在一间卡夫卡式的发霉办公楼里,因不工作而被训斥,决定回到村庄行骗。
骗子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纳回到村庄,他们的"复活"让村民们惊惧不已。他们散布消息,宣称将带领村民离开这个破败的地方,去一个理想的"新家园"。
与此同时,一条更残酷的支线在悄然进行。小女孩艾什蒂的哥哥商尼欺骗她,说可以把钱种在地里长出摇钱树。一直被家人虐待的艾什蒂将这个谎言视为救命稻草,她"怀着对哥哥的崇拜”,对证明'胜利'的渴望,发疯似的杀死了更为弱小的猫,想从中获得力量感、掌控感、和幸福感"。
发现被骗后,艾什蒂提着死猫,在暴雨中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在一个荒园里吃了老鼠药自杀了。
村民们聚集在小酒馆里等待救世主的到来。伊利米阿什发表了一场充满煽动性的演说,否定了艾什蒂的死亡是谋杀或自杀,只简单地归因于宿命。
在群情激昂中,村民们把积蓄交给骗子,毁掉自己的家具和家园,跟着"救世主"进城打工去了。
然而,许诺的"流奶流蜜迦南之地"并不存在,有的只有无尽的工作。骗子们继续行骗,村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他们无望的生活。
在小说最后一章"圆圈闭合"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真相:整个故事可能是医生记录或虚构的。医生被急救后回到家,发现周围只有"蜘蛛网、灰尘、肮脏、臭气和黑暗"。他声称:"我仅仅通过词语就可以决定我周围发生的事件的具体内容","因为只有我想到并且写下的事情才会发生"。
最后,医生开始写故事的开头,这开头正是本书的开头——弗塔基被钟声惊醒的时刻。整个故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没有出路,没有终结。
文学风格与哲学深度
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精妙的三层欺骗,层层嵌套。
· 骗子骗村民: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纳利用村民的绝望,许诺根本不存在的乌托邦。
· 哥哥骗妹妹:商尼利用艾什蒂的纯真和对改变的渴望,编造"摇钱树"的谎言。
· 小女孩骗猫:艾什蒂通过欺骗和杀害自己心爱的猫,试图获得掌控感。
这种结构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真相:欺骗与暴力在无声中传递,在死亡中也无法消解。
“撒旦探戈”舞步的结构隐喻
这部小说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其结构。
全书共十二章,其排列顺序如同撒旦探戈的舞步:前进六步,后退六步(1-2-3-4-5-6,6-5-4-3-2-1)。
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个深刻的主题隐喻:人类的历史与努力,仿佛一场被魔鬼操纵的舞蹈,任何看似向前的迈进,最终都可能只是徒劳地退回原点。
书中的象征性意象
· 永不停歇的雨:营造了湿冷、腐烂的环境与基调,是外部困境与内心绝望的外化。
· 无处不在的蜘蛛网:象征着吞噬一切时间与希望的命运之网,人物在其中挣扎,既是操纵者也是被缚者。
· 观察者“医生”:他记录一切却无力改变,最终退回封闭的室内。他的记录与小说的开头重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叙事闭环,象征着整个系统无法逃脱的循环本质。
独特的语言风格
拉斯洛以其绵长不绝、气势磅礴的长句而闻名。对于一般读者,可能很难有耐心读下去。
全书段落极长,一页可能只有两三个句号,迫使读者放慢阅读速度,完全沉浸于那个阴暗、泥泞的世界。然而,这种语言并非单纯的炫技,它本身就构成了作品想要表达的“缓慢、沉滞与绝望”的阅读体验。
深刻的哲学追问
《撒旦探戈》远不止于讲述一个骗局,它更对人类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拷问:
对“希望”的批判:本书最冷酷的洞见在于指出,希望恰恰是维持绝望循环的共谋。人们为了逃避难以承受的绝望,而选择相信虚假的希望,这使得他们不断成为欺骗的俘虏。
书中没有刻意煽情,却用 “火山熔浆般黏稠” 的文字,把人类对希望的渴望、对命运的无力写得入木三分。就像开篇弗塔基听到的那阵 “不存在的钟声”,明明是虚幻的救赎,却让人忍不住追逐,这种矛盾与挣扎,每个读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译文: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这部作品需要你投入时间、耐心以及深度思考。
此书,孔夫子旧书网有卖,有点贵。
2025年10月12日于庆悟宅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