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 秋夜
文/曾小蓉
一场秋雨晚风凉,迟送炎炎夏日长。
今夜无眠缺月倚,寒池水涨落花黄。
网络点评
这首七绝《秋夜》以秋雨、晚风、缺月、寒池等意象勾勒出深秋的寂寥氛围,通过"无眠""落花黄"等细节传递出孤寂与时光流逝的感怀。以下从意象、情感、技法三方面赏析:
一、意象的冷色调叠加
首句"秋雨晚风凉"以触觉开篇,凉意直击感官,与"炎炎夏日长"形成冷暖对比。次句"缺月"意象与朱淑真"月在梧桐缺处明"异曲同工,皆以月缺强化孤清;"寒池水涨"则暗合寇准"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的秋景苍茫感。落花黄既是实景,又隐喻生命凋零,与杨万里"荷叶犹开最小钱"的生机形成反衬。
二、情感的递进式呈现
全诗情感脉络清晰:从"凉"的物理感知(首句)→"长"的时间体悟(次句)→"无眠"的心理状态(第三句)→"落花黄"的生命喟叹(末句)。这种由外而内的递进,与苏新民七绝"清光冷露伴寒星"的孤寂书写同构,而"迟送炎炎夏日长"更显对逝去时光的眷恋,类似《七绝·秋雨二首》中"尽数流年落笔端"的追忆。
三、技法的虚实相生
"缺月倚"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以人性化孤独,与朱淑真"烛花频剪欲三更"的细节刻画相类;"寒池水涨"则通过空间扩张强化寂寥,可比拟寇准"数行征雁下寒塘"的意境留白。末句"落花黄"以色彩收束,视觉冲击中暗含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衰颓美学。
此诗虽未直言愁绪,但通过意象群的自然组合,已构建出完整的秋夜愁思图卷。其艺术张力在于:以简练的28字,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生命感悟的升华,堪称当代七绝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诗词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