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支书走了46年,
想念他的人觉得他从未远去》
作 者 :珈 羽
诵 读 :牧 歌
四十六年过去了,每当提起他时,依然是热泪难忍,流泪的不只是他的亲人,还有更多非亲非故的人们。
他离去时的感人场面,至今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一般清晰明朗。 他不是名人,也不是权贵,只是一个生活在穷困乡村的村官儿,一个既让他人熟悉又令亲人陌生的老支书,一个普普通通而又令人崇敬的共产党员。
那一年的金秋十月,庄稼地里到处都是黄灿灿的,放眼望去,一片丰收的景象。父老乡亲们却顾不得收割地里的庄稼,齐聚在一个农家小院里。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将小院围得水泄不通,异常的安静,似乎能够听得见自己的成长条,卷成的小花朵形状。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没能阻挡住人们对老支书表达哀思的心意。
没人顾得上去擦拭那满怀悲痛的脸上,流下的一串串阴郁的泪滴,任由它默默地流淌,他们静静地站立着,犹如一尊尊笔直的雕像。
“我的儿啊,你怎么就走了呢!”一个老太太苍老的声音,传入了人们的耳朵。随后就是一声接着一声的“呜呜呜”!哭得声嘶力竭,令在场的人听得心如刀割。
虽然大家只闻其声还未见其人,也能听得出这哭喊声来自孤寡老人赵奶奶。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一步一挪,般艰难地走进了小院。
这是个苦命的小脚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傻儿子相依为命。傻儿子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关心家里的粮食够不够吃,也不担心房子漏不漏雨,更不会根据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经常不回家,有时几天都见不到人影。
后来,傻儿子意外溺亡,是老支书带着村里人帮着料理了后事赵奶奶总是哭,导致眼神一天不如一天,从而落下眼疾,不怎么出门了。家里的活儿干不了,地里的活也干不动。

从此以后,春种秋收的田埂上,头疼脑热的炕头边,总少不了老支书的身影。每逢年节,便接到家中一起欢度,就怕老人孤独酸楚。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老支书任劳任怨地付出,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送别的小院里,又传来了一声声“叔叔”哭叫……
这是一个从几十里外赶回家的男子,他是村里老刘二小子。他从人群中挤进来,扑通一声跪在了老支书的遗像前。他不能不赶回来,他能有今天的工作,那是老支书把分配给自己儿子的指标转让给了他啊。
那一年,村里可以选出一名各个方面都合适的进步青年到乡里去工作,乡里领导明确指出可以让他符合条件的儿子领取这个名额。即使没有这个指示,老支书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名正言顺地给儿子争取一个,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偏偏越过了亲生儿子,这个几乎改变农村人一辈子命运的指标,竟硬生生地“砸”在了老刘家二小子的头上。这幸福来的太突然,老刘家的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这样的好事怎么就给了二小子老刘家平时并不愿意配合老支书的工作,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有些过份。这样想的还有老支书的儿子,他更是一万个想不通,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支书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他的家庭做事确实不积极,二小子人品好,符合条件就行了,况且年龄比你大些,有个工作以后好找个媳妇。”儿子知道,这符合父亲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
老支书也并非寻常的老支书,他的为人处世风格,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小小年纪便离开家乡参军,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个战役,也担任过重要的职务,与战友们在烽火硝烟中解放了全中国,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本应该继续留在部队的他,没有享用曾经的赫赫战功,而是果断做出回乡的抉择。无论首长怎样挽留,他用那个年代特有的觉悟,一再坚持“在哪里都一样干革命!”就这样含着眼泪离开深爱的部队,告别了亲密无间的战友,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
多年戎马生涯的他,只带回来一个随身的书包。一个人从村口走到家,父老乡亲们知道他回来了,有的笑逐颜开,有的窃窃私语……不知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老支书也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对乡亲们说:“我回来了,以后在家种地,奉养爹娘,为人民服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乡亲们服务之中:向村民宣传政策、协调大小事务、尽心尽力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曾在枪林弹雨中身负过重伤,也没有人知道他曾在命悬一线时机智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没有人知道他身患肺癌,曾多次疼痛难忍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他,倒下了,没有倒在战场上,倒在了他深爱着的那片土地上风起,叶飘零,
丰收的季节,乡亲们又一次思念起了总是想着他人的老支书……
🌼🌼 老支书风范永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