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婵娟照九州
文/八爪鱼
起初是熔金的沉默
在东海脊背铺开沸腾的帛书
赤焰顺若木的纹理攀升
每片龟甲都刻着灼热的偈语
浪纹在礁石内侧篆刻年轮
而云霭突然裂开光的甬道
这时有人从甲骨里起身
用陶釜接住坠落的日冕
青铜爵底部的鱼纹开始游动
穿过桑田,穿过结绳记事的隘口
在竹简折断处
突然涌出漫野的稻穗
他们举着火把渡河
身影被铸进鼎腹的雷纹
当星群坠向渭水岸边
有人用骨笛吹裂冻土
那些冰封的节气便顺着
编钟的弧度,流向
陶纺轮转动的东南丘陵
而月光正在洇湿版图
像母亲把蚕卵藏进衣襟
银梭穿过绢帛的裂缝
织出运河千里的脉络
青瓷枕上停泊着
尚未启封的渔火
你可见过雪落在宫阙飞檐?
它们轻轻覆盖兵戈相击的夜晚
戍卒怀中葛衣裹紧的麦饼
比玉璜更懂得大地的温度
当更漏在砖缝里发芽
城垛就长出柔软的蕨类
丝绸在暗处蔓延成根系
连结窑灶里未熄的灰烬
茶马商队踩碎剑戟的投影
银镯与铜锁在箱底交谈
它们记得每个新娘
用发丝缝合的地域名
此刻我站在经纬交汇的丘陵
看见时光被锻造成两种光明:
扶桑是熔铸的铜液
泼向龙窑深处的陶胚
婵娟是浸药的绢纱
敷在戍边人拆开的家书上
沧海在蚕箔下起伏
桑田延伸为掌心的沟壑
当稻花涌进星宿的间隙
九州的版图便随着
母亲摇橹的节奏
在晨昏线上反复舒展
青铜终将退回矿脉
而月光持续漂洗着麻绳
那些被夯土封存的口信
终会在谷雨时节
顺着叶脉爬上晒场
化作孩童鬓角的芦絮
看呐!潮纹正缝合海疆
云篆在悬崖长出新的部首
所有离枝的木叶都朝着
土壤深处的磁极旋转
就像当年你解开绳结
江流忽然变得很轻很轻
如今双轮在天地间辗转:
炽热的继续东升,将铁渣
淬炼为彩虹的骨架
皎洁的始终西悬,把盐霜
结晶成雪浪的歌谣
而我的脉搏里
奔涌着两种光明的契约
《扶桑婵娟照九州》创作谈:
当看到百里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日月照九州”全国文学征文大赛启事时,我心涌激情,执笔写下了《扶桑婵娟照九州》这个标题,有两种光芒同时在我内心苏醒:一种是熔金淬火的炽烈,另一种是浣纱漂帛的皎洁。这首诗的创作,本质上是在寻找华夏文明基因中那对永恒的双生魂魄——太阳的磅礴与月亮的温婉,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映照,共同塑造着九州大地的精神地貌。
在意象系统的构建上,我刻意让青铜鼎、龙窑陶胚、甲骨偈语等硬质文物与蚕卵、绢帛、稻穗等软性物质形成对位。青铜爵底部的鱼纹游动,不仅是历史的苏醒,更是文明从祭祀走向民生的隐喻。当戍卒怀中的麦饼与玉璜并置,我想要呈现的是:真正支撑文明延续的,从来不只是庙堂礼器,更是民间烟火里沉淀的生命力。
时空结构的安排采用了经纬编织法。纵向从甲骨文、青铜时代延伸到茶马古道,横向则从东海潮纹铺展到西北戍楼。这种网格状结构试图突破线性史观,让不同时空的文明碎片在诗中同时发声。当龙窑深处的陶胚遇见运河千里的脉络,当编钟的弧度连接东南丘陵的稻浪,我要呈现的是文明多维生长的生态图景。
语言的节奏感经过特殊设计。描述扶桑时多用爆破音与开口韵,如“熔金”“沸腾”“灼热”,营造喷薄而出的动能;刻画婵娟时则选用齿唇音与齐齿韵,如“洇湿”“绢帛”“敷在”,制造浸润弥漫的静美。这种音韵上的二元对立统一,正是内容主题的声音外化。
最触动我的创作时刻,是发现那些沉默的器物突然开始对话:青瓷枕上的渔火与宫阙飞檐的雪,银镯与铜锁在箱底的交谈,这些被历史尘封的物件在诗的时空里重新获得生命。它们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依然带着祖先体温的活态记忆。当拆开戍边人家书的动作与浸药的绢纱产生通感,我仿佛触摸到了千年未变的情感质地。
在当代语境中书写文明史诗,我警惕单纯的怀旧抒情。因此诗中刻意加入了“版图在晨昏线上舒展”“脉搏里奔涌的两种光明”等现代意象,让古老文明基因与当下生命体验达成契约。彩虹的骨架与雪浪的歌谣,既是古典的也是未来的,它们共同指向文明永恒自我更新的潜能。
这首诗最终想要抵达的,不是对辉煌过去的凭吊,而是对文明韧性的礼赞。当沧海在蚕箔下起伏,当所有离枝的木叶都朝着土壤深处的磁极旋转,那正是文明在每一次震荡后自我修复的奇迹。扶桑与婵娟,这两轮高悬于我们精神天空的光源,依然在教导我们如何既保持熔铁般的创造热情,又不失浣月般的守护柔情。
作者简介:
八爪鱼,女,本名耿秀,高密东北乡作家协会会员兼理事长,潍坊弥水文化学会会员,潍坊电影学会会员,闲泉文学社、孤山泉诗社网刊编辑室主任,在中国首届“红高粱杯”文学征文大赛中获特别贡献奖,《踏雪的链女》获第二届“毛嘴书屋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初动的心》获中国第五届金凤凰大赛优秀奖,《乔迁新居》获中国第六届金凤凰杯文学大赛优秀奖,八爪鱼茶庄法人代表,爱好文学,擅长诗歌创作和演唱。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