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词楹联赏析散文
一、洙泗楹联赏析
文/宋永纪
A福建南溪书院文公祠 联
东辙莫晦,北渡常明,万代宋周,有人留日月;
素王集成,朱公缵绪,一泓洙泗。无地别源流。
清•王庆之 题
浅析:
上联:指出,朱熹不弃东鲁儒家之道,常记北渡收复失地,使万代儒学犹如日月长明。
下联:指出,孔子集大成,朱熹继其业,无处不流着洙泗圣源之水。
B福建南溪书院文公祠 联
高山仰止,尼山耶,文山耶,一东一南,名随所地而出;
流水盈科,泗水乎,沈水乎?其源其派,到底以海为归。
清•杨毓健 题
浅析:
上联:以山为载体,尼山、文山,其名声随所在地而闻名,从而颂扬了朱熹的名望。
下联:以水名为载体,泗水、沈水,其地位受历史验证而统归儒家之海,从而颂扬了朱熹的名分。
二 纪念辛亥革命114周年
文/赵必胜
武昌首义枪声响,革命风云火焰熊。
换代更朝摧腐朽,推翻专制为农工。
中山睿略旌旗举,辛亥芳猷壮志红。
昂屹雄怀惊九域,千秋伟绩耀苍穹。
三、五律·秋雨憾文/赵祥友
荡荡银河水,淙淙落九天。
庄园成泽国,陌路似平川。
错把三秋误,愁将四季偏。
此情皆憾事,谁料不丰年。
七律·雨患有吟
文/赵祥友
云堵心门雨未央,连天蔽日目苍茫。
凡尘无奈天庭事,鬼剎安知黎庶伤。
顿足捶胸生百怨,屈膝叩首祝千祥。
金秋十月寒将至,何日晴明放曙光。
四 晨练拾趣
文/马建业
A乡间路上
迎面驰过的法拉利是我高中同学的车
电动车带着干树枝的妇人是我高中的同学
我坐在大众上
那灰白的短发与树枝划破夕阳
B秋夜闻虫鸣
露还未成霜
秋虫们弹琴的弹琴
歌唱的歌唱
难眠的人是秋虫的听众
秋虫们在倾尽自己的一生
C晨闻鸡鸣
我不再闻鸡赶路
鸡鸣常常引动着我的乡情
闻鸡起舞的人
闻鸡而作的乡亲
定格着一个时代的温馨
D 致撒米喂鸟儿的人
诱惑
猎杀
毛发鲜血就铺就在
这古老的的套路上
善良的人啊
别将善良成为诱惑
你看那一地的残羽
血迹
该是我们的思索
鸟儿自有鸟儿生存的本能
救助是善良的本性
就让我们的善良成就善良
别让善良成为生命之殇
一日的撒米
一日的猎取
再撒米
善良就是罪恶的伪装
善良的人啊
请让善良给生命温暖之光
让善良永远是善良
五 从裂缝里抠出的晨昏文/王春
乙巳年春夏盼雨的季节
云朵攥紧了拳头
也没捏出几滴雨水
只有塘坝的嘴唇,还沾着一点湿润
河岸上起伏的丘陵地
龟裂成翁同龢笔下墨迹
——那个天字两侧
端碗的人,倚着撇捺吃粥
大峪沟的老妪
把鲜花生带到县城集市
将编织袋里花生倒成小丘
每一颗花生都是一块立体的石头
褶皱里积满了辛苦
“十元三斤”她的话像晒透的沙土
“先尝尝,好吃再买”
这句话
诚实到毫不含糊
我蹲下来时
夕阳正卡在四点一刻
她说,种的地和新泰地连接
到这里
足有三十五里的颠簸
她继续述说着种地的话题
沟底的三分地种下了九斤米
开花时,
从山下挑来九十九担水
压弯了腰背 磨穿了鞋底
也亏得是沟底夜潮地
山坡上同时种下的兄弟
早已在烈日里垂头丧气
当新顾客询问价格时
她依然重复着那句
“十元三斤”
“先尝尝,好吃再买”
好像要掏出砰砰地心跳
买花生的人围着地摊装袋
一边是装花生
一边是装情怀
一颗颗花生掂在手里分量都重
像是从裂缝里抠出的晨昏
六、无坎之秋文/井明新
连日来的阴雨连绵仍没有放晴,旅行归来已有几日。国庆中秋假期的旅行光阴也已成为了历史,而“江南第一村”呈坎村上的晒秋在脑际中萦回,就那么的如同回放电影一样,让人记叙。
我们是10月4日游览完新安江山水画廊之后来到呈坎村的。这里正在举办以秋日造梦为主题的呈坎晒秋艺术节。
刚拐进呈坎村口的青石板路,便被一阵喧闹裹着谷物的甜香涌来——晒秋时节的古村,早被四方游客填得满满当当。白墙黛瓦的巷弄里,举着手机、相机的游人摩肩接踵,竹筛里的辣椒、玉米相映,倒成了另一道流动的“调色盘”。
晒秋最盛的晒谷场边,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我们随着游客来到晒场,旁边墙上“游呈坎,一生无坎”的大红标语让人心生欢喜。这句在徽州大地流传许久的俗语,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叩开了“江南第一村”呈坎的秋日门扉。
这座藏在群山中的千年八卦古村,把时光酿成了醇厚的酒,而晒秋,便是这酒里最鲜活的一味。青灰色的马头墙蜿蜒着护住一方天地,家家户户的晒台、窗台,甚至是门前的石阶上,都成了秋日的“展台”。竹筛是最朴素的容器,圆圆扁扁地铺开,盛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火红的辣椒像一串串跳跃的火苗,把日子烧得滚烫;金黄的玉米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蜜般的光泽,是丰收最直白的宣告;橙红的南瓜卧在竹筛中央,胖乎乎的模样透着憨态,藏着一整个冬天的甜。这些色彩在白墙黛瓦间铺展、碰撞,像谁不小心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浓艳却不俗气,热烈又充满生机。
老人们总爱搬个竹椅坐在晒台旁,手里捻着针线,目光却时不时落在那些晾晒的作物上,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他们说,晒秋不是简单的晾晒,是把夏天的繁盛、秋天的饱满,一点点收进时光的仓库里。竹筛里晒的是作物,竹筛下藏的是过冬的底气——待寒冬腊月,取出晒干的辣椒磨成粉,拌进菜里能驱走寒气;抓一把玉米煮成粥,暖乎乎的一碗下肚,日子便有了踏实的滋味。
更难得的是,这传承千年的晒秋,晒的还是徽州人对生活的热忱。那些晒干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希望,是延续,是刻在骨子里的勤劳与智慧。千年呈坎,晒秋晒的何止是秋天?分明是把平淡的日子晒出光来,把琐碎的生活晒出诗意来。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词楹联赏析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