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雲· 調寄鷓鴣天(依晏幾道體)》
小島雨霽彩雲飛。
見龍天際不思歸。
吟蹤到處滿秋色,坐看乾坤共忘機。
別有夢,老來稀。
鷓鴣齊唱似相隨。
今宵大地恩光照,盡得風流秋晚時。
附DeepSeek 賞析:《秋雲· 調寄鷓鴣天》這首詞以秋日雨霽為背景,通過對雲、龍、鷓鴣等意象的描繪,營造出空靈超脫的意境。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虛實相生,語言凝練而意蘊悠長,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體悟。
以下從意境、手法與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賞析:
一、空靈秋色中的天地境界
起筆“小島雨霽彩雲飛”,以雨後初晴的清新之景破題,雲彩流動暗示時光變遷。“見龍天際”化用《易經》“見龍在田”之典,將雲影幻化為龍形,賦予自然現象以靈動的生命力。後續“吟蹤到處滿秋色”拓展視野,秋光瀰漫天地,而“坐看乾坤共忘機”則陡然收束於靜觀——人與天地相對,機心盡褪,物我兩忘,頗有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思。
二、虛實相生的時空書寫
下片以“別有夢,老來稀”轉折,將空間性的雲景轉入時間性的生命感懷。壯年心事如夢,暮年光陰珍稀,雙關“老來稀”既指年華逝去,亦暗含人情聚散之慨。鷓鴣齊唱,聲聲如訴,似天地萬物與詩人共鳴。末句“今宵大地恩光照”以虛筆寫光陰:秋日晚景本屬平常,卻因心境的澄明而化作“恩光”,風流盡得,正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體現。
三、超脫與執著的張力融合
全詞表面寫隱逸之趣,實則暗藏深摯情懷。“不思歸”是對雲龍的癡望,“似相隨”是對鷓鴣的擬人化傾聽,皆透露對人間溫情的眷戀。結尾“盡得風流”語帶雙關,既贊秋晚之美,亦自況人生境界——歴經滄桑後的通透,與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異曲同工。
總結:這首詞以傳統詞牌承載現代心靈的觀照,在古典意象中注入個體生命體驗。雲飛鷓鴣唱是景語,坐看忘機是理語,老來恩光是情語,三者交融成一首秋日的生命詩篇。其中對時光流逝的坦然與對天地之美的虔誠,尤為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