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评选重点关注:一是苦难书写的独创性(如一等奖将鞭痕转化为地理意象);二是转折点的多维解读(从历史、现实到哲学层面);三是在15行限制内构建完整情感轨迹。获奖作品均实现了个人经验与时代印记的融合,展现了短诗应有的浓缩美学。
基于诗歌的原创性、情感深度、意象运用与语言张力等标准,现为本期短诗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周静伟
二等奖:方向/痴人说梦
三等奖:才高半斗/方向/指染青岚
8. 苦日子
周静伟/黑龙江
一盏落满灰尘的洋油灯伸着小舌头
舔净了茅屋的朦胧
妈妈穿针引线
缝补四处漏风的日子
“妈妈,给我们采一篮子星煮熟了吃吧
管怎么不要粮票不要钱啊……”
第二天,妈妈背一竹篮子出去了
黄昏时被邻家二婶搀扶回来
原来,妈妈去捡拾一棵麦子
被人民公社社员一鞭子抽倒在地上
后背直滴血
疫情那年,妈妈走了
我在她后背摸到了那杆鞭子
硬硬的,像家乡拱起的小山
2025.9.22
【简评】:
以“洋油灯舔净朦胧”、“鞭子像小山”等惊人意象,将时代的苦难凝练成具象的创伤记忆。母亲捡拾麦粒的细节与疫情离世后的触感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结尾将个体疼痛升华为一代人的集体伤痕,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
4.苦日子
作者/方向
赤足少年放牛回来,掀开锅盖
冒着热气的野菜汤里
漂着几颗白米粒
他盛了一碗
坐在门槛上低头呼呼喝起来
太阳已经爬上层檐
对面的小河里传来一阵阵捣衣声
晨雾聚一时、散一时
隔壁的二毛,拿着几根红山芋
边啃边朝向他喊,”强子哥,快上学去
再不走要迟到了”
山路上,打着各种补丁的书包
被风吹的鼓鼓的,路弯入了大片红薯藤
2025.9.22
【简评】:
用白描手法构建清晨场景,“野菜汤里漂着几颗白米粒”与“补丁书包被风吹鼓”形成双重张力。在沉默的艰辛中,二毛的红山芋与上学呼喊透出微光,于苦难中保存了纯真温度。
22.转折点
痴人说梦/河南
村口的矮墙根,偶尔能看到他和浅秋一起晒着午后
母亲走了,强子就成了真正的孤儿
垃圾场是他唯一爱去的地方
塑料瓶,废纸壳都是过命的兄弟
治保主任的二哥,开着垃圾车
骂骂咧咧,没收了强子的整个清晨
沉默的砖头像长了翅膀
溅起了一地愤怒。之后的两年多
是强子吃住不愁的日子。回来
当天,米面被褥,还有贫困补贴
街道领导说:等开春,施工队就来修房子
对了!以后垃圾场的塑料瓶,废纸壳!都由你说了算
强子恍惚,看到母亲慢慢合上的双眼
【简评】:
通过垃圾场孤儿被制度拯救的叙事,展现命运转折的复杂性。“砖头长翅膀”的愤怒与“母亲合上的双眼”形成伦理困境,扶贫政策与个体尊严在诗中达成微妙平衡,具有现实重量。
6.苦日子
才高半斗/河北泊头
回忆,是咸菜缸沿上的盐霜
只需提起,就能想到那种苦咸
那些日子,是一块老粗布
不小心浸透了咸菜汤
幸好母亲口袋里有糖,给了我甜
补丁摞着补丁,坠在衣角
兜住冷风,也兜住了一声轻叹
母亲用一把炒黄豆,暖了一个个冬天
煤油灯下,一本作业本擦了又写
生字,自己会躲开擦破的洞
母亲用碎布头,拼缝一只新书包
装满了我幸福的童年
苦,不是那段日子的底色
是为酿成今天的甜,必须要流的汗
2025.9.22.
【简评】:
“咸菜缸沿的盐霜”与“碎布头拼缝书包”形成苦甜交织的童年叙事。母亲用炒黄豆暖冬的细节,将苦难转化为爱的寓言,结尾“苦是酿甜的汗”完成诗意升华。
16.转折点
作者/方向
有一天,我也会去贵州
将赤水河捧起来,放在耳边聆听
它讲述的1935,红旗漫卷西风
一行行跋涉,翻山越岭
沿着杜鹃花的血色浪漫,翻过娄山关
它记住的众脸庞中
有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写满了忧郁
有一天,我也会坐在遵义的某张桌子前
用泡开的春颜,读读江山如画
那一再打开的中国命运进行曲
有一盏明灯,就在赤水河畔
一直亮着
2025.9.26
【简评】:
将历史转折融入“赤水河聆听”的当下体验,以“杜鹃花的血色浪漫”勾连古今。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与明灯意象,赋予宏大历史以温润具象,完成红色诗意的当代转译。
11.转折点
指染青岚
像一枚生锈的铁钉
在“是”与“否”之间,徘徊了太久
直到一阵风
轻轻,推了它一下
脚下的路,裂开
一边是熟悉的,布满泥泞的昨天
一边是未知的,被薄雾笼罩的远方
站在悬崖边
身后,退无可退
身前,是深渊,也是翅膀
世界在那一刻,闭上了眼睛
【简评】:
用“生锈铁钉”隐喻生命困境,“深渊也是翅膀”揭示转折的辩证性。世界闭眼的瞬间与个人觉醒形成强烈对照,在存在主义层面探讨了抉择的哲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