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一直在呼唤
文/褚向平(河北)
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
植根在故乡沃土
很希望自己是树上倦鸟
再远的远方也不会迷路
很希望自己顺从岁月安排
这样倚在故乡老屋
酿一壶老酒 一纸摊开
吐一吐久积的乡愁
炊烟袅袅婷婷 这些年
走过春天 走过秋
走过大雪暮晚 听
风吹着因果 雨打着叶落
听太多的白草起伏
在现实与抽象世界
悲欢 孤独 却不知道何时
竟无言作答 让自己
从故乡的信徒变为
故乡的过客
以“树”与“鸟”为契,叩响故乡的深情呼唤——评褚向平《故乡 一直在呼唤》
褚向平的《故乡 一直在呼唤》是一首浸满痛感与眷恋的乡愁之作,以“希望”起笔,以“过客”收束,用“树”“倦鸟”“老屋”等质朴意象,道尽从“故乡信徒”到“故乡过客”的身份落差,将深沉的乡愁写得克制却动人。
一、意象质朴:以“物”寄情,让乡愁有了具象模样
诗歌避开华丽辞藻,用最贴近生活的意象承载乡愁。“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植根在故乡沃土”,以“树”的“植根”喻对故乡的归属感,是渴望与故乡血脉相连的直白袒露;“很希望自己是树上倦鸟/再远的远方也不会迷路”,借“倦鸟归巢”的本能,写尽对故乡的依赖——无论走多远,故乡都是永远的坐标。而“老屋”“老酒”“炊烟”,则是故乡生活的缩影,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变得可触可感,仿佛一闭眼,就能看见老屋前袅袅的炊烟,闻到老酒香。
二、情感递进:从“渴望”到“失落”,道尽身份错位的痛感
诗歌情感脉络清晰,呈层层递进的落差感。开篇三个“很希望”,是对“扎根故乡”的热切期盼,满是对归乡的憧憬;中间“走过春天 走过秋 走过大雪暮晚”,以时间的流逝暗写漂泊的漫长,“风吹因果”“雨打叶落”“白草起伏”,则用自然景象烘托心境的孤寂,为后文的转折铺垫情绪;结尾“从故乡的信徒变为/故乡的过客”,是情感的急转直下——从前视故乡为信仰、满心奔赴,如今却成了短暂停留的“过客”,这种身份的错位,将乡愁中“想回却难回”的无奈与失落推到极致,读来令人心头发紧。
三、语言克制:于“无言”中藏深情,余味悠长
诗歌语言不事张扬,甚至带着“克制的沉默”。“悲欢 孤独 却不知道何时/竟无言作答”,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只用“无言作答”写尽千言万语的堵截,这种“不说破”的表达,比直白抒情更有力量。整首诗如老友闲谈,娓娓道来对故乡的眷恋与失落,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藏着汹涌的情感,结尾“故乡 一直在呼唤”与标题呼应,既点出故乡的深情,也反衬出“过客”的遗憾,余味绵长。
整体而言,《故乡 一直在呼唤》是一首“以浅写深”的乡愁佳作。它用质朴的意象、递进的情感、克制的语言,写尽了每个漂泊者对故乡的复杂心绪——既有“想扎根”的渴望,也有“成过客”的失落,让每个读过的人,都能在诗中看见自己的故乡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