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萱
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璀璨的饮食文化中,有一种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民间小吃,它产自我的家乡烟台龙口,名曰油粉。它的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龙口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名录,成为地方特有的美食。
众所周知,龙口及招远等周边县市区盛产粉丝,通过龙口港销往海内外,龙口粉丝名扬天下。油粉就是用制作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粉浆,经过发酵酸化,再加各种佐料做成微带发酵酸味的蔬菜咸粥,这就是油粉饭,简称油粉。
龙口人制作粉丝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工序很是复杂,第一道工序叫“烫豆子”,烫好的绿豆被浸泡得胀鼓鼓的,再上石磨磨成豆浆,然后过滤去除豆渣(可做饲料和肥料),剩下的淀粉要经过多次沉淀,才能得到干淀粉,然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制作粉丝。油粉就是在提取淀粉的过程中所剩下的粉浆,由于里面还有残存的淀粉,极易发酵酸化,油粉就这样产生了。
龙口人一直以来都非常崇尚美食文化,发明创造了很多有地域特色的菜品、面食。油粉饭的发明,更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早年间,每年春秋两季,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温度、湿度适合晾晒粉丝,各家粉坊也加量生产,这样就相应地产生出很多粉浆,那时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周围村庄的村民们只能靠肩挑人抬,相继挑着水桶去粉坊挑油粉,也花不了几个钱,回来邻居们分一分,大家既增进了友谊,又改善了伙食,皆大欢喜。现在好了,想喝油粉,集市上就可以买到,而且是正宗石良尹村的,一袋三块五块的,足够五六个人喝。
油粉的做法很是繁琐,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在不断地更新丰富着。以前有荤素酸甜之分,荤素好理解,酸就是微发酵过的,放得时间越长就越酸,夏季尽量不要超过一天,以免酸败变质;甜并不是加糖,而是没有经过发酵,新鲜无酸味的。佐料也非常讲究,现在一般都是做成轻发酵的荤油粉。市场买来一袋新鲜油粉(大约3升),喜欢酸味的可放一天再做或加点米醋增酸。五花肉片二两、葱花适量,绿豆芽半斤(白菜丝也可),用食用油适量炒好备用,豆腐半斤,切一公分薄片,煎至两面金黄后切丁备用,菠菜半斤焯水切段备用,面粉、玉米面各一小把用凉水调成糊状备用。取花生米两小把、黄豆一小把,用清水泡发两个小时,同大米、小米各一小把放入锅中,加入油粉煮粥,至米烂花生黄豆微软,放入面粉玉米面糊(增稠及爽滑感),煮沸后再放入炒好的蔬菜豆腐丁,搅拌均匀,若太稠可加水调至稀厚适中,再次煮沸后关火,加菠菜及盐、味精、香油适量调味,美味可口的油粉饭就可以享用了。喝油粉可配自制的韭花酱(不像买得那么咸),或配各种小咸菜食用。将硬面火烧掰成块泡到油粉里,再拌点韭花酱,保你吃到撑。也可配小笼包、油条、面鱼、馒头等同食。有时买油粉不是很方便,可以用打粉机直接将绿豆打成粉,加水适量拌匀代替油粉,想要带点酸味的可加点米醋,其他不变。也可不用绿豆,以清水代替油粉,按照油粉的做法做成醋饭,俗称“假油粉”,口味可与真油粉媲美。这还是当年跟我婆婆学的。
油粉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搭配蔬菜、豆腐、花生、黄豆等,使其营养更加丰富,适合作为主食或辅食。因其淀粉含量较高,故高血糖的人群不宜多食。
油粉作为龙口的地方小吃,早年只是庄户人家的吃食,登不了大雅之堂。现在油粉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很多高档酒店也出现了它的身影,和小豆腐(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家常小豆腐》中有详细介绍)、黄县肉盒、排骨包子、老黄县炸里脊等地方名吃齐名,成了龙口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龙口人的一个念想,一种乡愁。出门在外的龙口人回家探亲,这是必吃的饭食,其微酸咸香、滑爽有料、微带发酵的口感极其独特,令吃过的人难以割舍,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王佩萱,退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