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沐之
你悄无声息
裹挟着冻雨
扬起白色念头
冻红了山的脸
风潇潇,招唤着谁
谁伫立在雪色山顶
谁,还在留恋
再见了,晚秋
红似燃烧的叶子
已成勇敢的爱怜
再见了,晚秋
肥美的鱼儿悄悄沉寂
默默等着长长的冬眠
晚秋是年少的青春
色彩正浓人未成年
谁识晚秋
谁识得你
百花酝蜜的心头
独有永远的春天
晚秋悄无声息
在夜色里安营扎寨
等待风的呼号
去见识冷冽的冬天……
2025-10-11日修于钓鱼台
晚秋非“晚”,是藏在告别里的热烈与期许——沐之《晚秋……》诗评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晚秋景致,却挣脱了传统悲秋的窠臼,在“悄无声息”的告别中,藏着对生命勇敢的爱怜、对青春的回望,以及对寒冬与新生的从容期许,让“晚秋”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温情驿站。
其最独特的韵味,是**“以‘小景’写‘大情’的反差之美”**。诗人笔下的晚秋,既有“冻雨”“风潇潇”“雪色山顶”的清冷实景,却未陷入萧瑟;反而借“红似燃烧的叶子”,将落叶的凋零转化为“勇敢的爱怜”,让脆弱的自然物象拥有了坚韧的情感质地。更妙的是“肥美的鱼儿悄悄沉寂”的描写——不写鱼的悲戚,只写其“默默等着长长的冬眠”,把被动的蛰伏写成主动的蓄力,让晚秋的“静”里,藏着生命从容等待的“动”,清冷与热烈、告别与期许在此交融,反差间更显晚秋的丰富层次。
在情感脉络上,诗歌呈现出**“从‘送别’到‘读懂’的深情递进”**。开篇以“悄无声息”“裹挟冻雨”铺展晚秋的出场,“谁伫立”“谁留恋”的叩问,带着对晚秋的不舍与怅然;中段两句“再见了,晚秋”,将这份不舍化作直白的告别,却以“燃烧的叶子”“沉寂的鱼儿”赋予告别以“勇敢”与“从容”的底色;而后笔锋一转,“晚秋是年少的青春”一句,瞬间将对季节的感知升华为对人生的回望——晚秋的“色彩正浓”恰似年少的“人未成年”,热烈又懵懂,至此,诗人不再是单纯送别季节,而是“识得”了晚秋的内核:它虽处岁末,却如“百花酝蜜的心头”,藏着“永远的春天”,完成了从“观秋”到“懂秋”的情感跃升。
语言表达上,全诗以**“轻语式的直白与诗意的隐喻”交织**。“冻红了山的脸”“在夜色里安营扎寨”等表述,如轻声絮语,带着生活化的亲切与灵动,将晚秋写得有了神态与动作;而“白色念头”“永远的春天”等隐喻,则为文字留白——“白色念头”或许是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念想,“永远的春天”既是对晚秋内核的注解,也是对生命永葆热忱的期许。这种“浅语深意”的表达,让诗既易懂又耐品,如同与晚秋的一场轻声对话,温柔却有力量。
整首诗写晚秋,却不止于晚秋。它借季节的更迭,写尽了告别中的勇敢、等待中的从容、回望中的热忱,让我们懂得:晚秋不是结束,而是在“安营扎寨”的沉静里,酝酿着对寒冬的接纳,也藏着对“永远的春天”的笃定,这是对季节的读懂,更是对生命的温柔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