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洁
暮秋的雨,带着三分萧瑟、七分沉郁,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将天地间的轮廓晕染得模糊又深刻。我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站在雁门关的关楼之下,抬头望去,灰蒙蒙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山脊线上,将这座横亘千年的雄关,衬得愈发苍劲厚重。风裹着雨丝扑面而来,带着山间草木的清苦,也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历史的陈旧气息——那是青砖浸了时光的味道,是烽火燃尽后的余温,是无数征人马蹄踏过的回响。
雁门关的城门是赭红色的,被雨水冲刷过后,颜色愈发深沉,犹如被岁月反复浸染的旧书卷。门楣上“雁门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我伸手触摸冰凉的城墙,指尖掠过砖石表面凹凸不平的纹路,忽然觉得,这哪里是墙,分明是一部摊开的史书,每一道裂痕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粒尘埃都记着一个名字。
沿着陡峭的台阶向上走,雨丝愈发细密,打在头顶的伞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谁在耳边轻声呢喃。两侧的城墙由青灰色的砖石垒砌而成,高达数丈,墙垛上的箭孔整齐排列,如同无数双凝视着远方的眼睛。遥想战国时期,李牧在此屯兵驻守,率领赵国铁骑抵御匈奴,那时的雁门关,该是何等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他凭借“坚壁清野”的战术,让匈奴十年不敢近前,那些埋在城墙下的箭镞,那些刻在砖缝里的军令,早已和这座雄关融为一体,成为华夏大地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
雨势渐大,我躲进一处敌楼避雨。敌楼内光线昏暗,墙壁上还残留着斑驳的箭痕,墙角堆放着几尊仿制的古炮,炮身上的铜绿在潮湿的空气中泛着幽光。透过敌楼的箭窗向外望去,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在山谷间缭绕,将远处的烽火台勾勒成模糊的剪影。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秦汉的戍卒正倚着墙垛,望着南飞的雁阵思念故乡;听见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出关时,战马的嘶鸣与旌旗的猎猎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山谷都在颤抖。那些将士们带着家国的期盼,带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从这里出发,将中原王朝的荣光,刻在了辽阔的塞北大地。
从敌楼出来,雨稍歇,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我沿着城墙继续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光滑如镜,倒映着天空的灰云和身旁的城墙,仿佛天地在此交汇,古今在此重叠。走到一处垛口前,我停下脚步,俯身望去,关下的古道蜿蜒曲折,像一条沉睡的巨龙,隐没在山林深处。这条古道,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历代王朝的军事要冲,多少商队带着丝绸、茶叶从这里出关,将中原的文明带到西域;多少信使骑着快马从这里疾驰而过,传递着边关的战报与朝廷的政令;又有多少征人背着行囊从这里走过,从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忽然,一阵雁鸣从云端传来,我抬头望去,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人”字队形,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缓缓飞过。它们的身影掠过关楼,掠过城墙,掠过连绵的群山,朝着温暖的南方飞去。“雁门”之名,大抵便是因这南来北往的雁阵而来。千百年间,无数只大雁从这里飞过,见证了这座雄关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巨变。它们飞过战国的烽烟,飞过秦汉的明月,飞过唐诗里的滚烫豪情,也飞过明清的落日余晖。如今,它们依旧在这片天空翱翔,像是历史的见证者,用一声声鸣叫,唤醒人们对过往的记忆。
往前走,便是雁门关的碑林。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雨水打在石碑上,将字迹晕染得愈发清晰。我站在王昌龄的《出塞》碑前,轻声念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我从小便会背,可唯有站在这里,站在这雨雾弥漫的雁门关前,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中的悲壮与豪迈。那时的王昌龄,或许也曾像我一样,站在这座关楼上,望着眼前的群山与古道,听着耳边的风声与雁鸣,心中涌起对家国的牵挂,对英雄的敬仰,于是提笔写下这千古绝唱。除了王昌龄,李白、杜甫、范仲淹等文人都曾为雁门关留下诗篇,他们的文字,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这座雄关的历史,也让华夏文化的脉络,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清晰。
下午一时许,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我沿着原路返回,脚步轻轻踩在青石板上,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走到关楼门口时,我回头望去,厚重的雁门关,在雨雾的笼罩下,更显沧然。那些青砖、那些箭孔、那些垛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它们见过金戈铁马的厮杀,见过歌舞升平的繁华,见过离别的泪水,也见过重逢的喜悦。它们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文明的传承,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能触摸到华夏民族的根与魂。
离开雁门关时,雨愈发大了起来,车窗外的群山渐渐远去,可那座雄关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忽然明白“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的含义——这座关楼,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部浓缩的华夏文明史。从战国的李牧戍边,到秦汉的开疆拓土;从唐诗里的豪情壮志,到明清的边关防御,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每一段历史的波澜壮阔,都能在这里找到痕迹。
雨还在下,洗去了雁门关的尘埃,却洗不掉它身上的历史沧桑。而我,带着一身雨意,也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敬畏,将这段秋日雨天里的雁门之行,连同那半部华夏史,一同装进了心底。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想起那座在雨雾中静静矗立的雄关,想起那些藏在砖缝里的故事,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力量——那是属于华夏民族的坚韧与豪情,是跨越千年依旧炽热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丁洁,曾经的文艺青年。写作、画画都是为了让生活色彩斑斓些,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