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期
雨沐禅心探古寺 文脉相牵访义州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义县文化考察记
作者:王福平
合诵:小黎 才姝艳 小格
音频合成: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雨沐禅心探古寺 文脉相牵访义州
秋意渐浓,文脉薪传。一周前,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一纸通知翩然而至,经领导班子审慎研究,定于10月10日赴义县探访奉国寺与万佛堂石窟,以实地考察触摸辽代佛教文化与中华古建艺术的脉搏。
于我而言,此次行程绝非寻常出游。奉国寺的千年梵音、万佛堂的石窟造像,皆是承载华夏文明基因的文化坐标,亦是无数文化研究者心向往之的精神圣地。怀着对佛教圣地的瞻仰之诚、对中华古文化的敬畏之心,出发前夜,我特意沐浴更衣,以最恭谨的姿态,迎接这场与历史的对话。
10月10日清晨,天未亮透,东方天际仅泛一丝微熹。凌晨5点38分,我已准时站在鞍山第三站环球大赛道西侧的集合点等候。秋晨的风裹挟着几分凉意,没多久,细密雨丝便从云端飘落,如牛毛,似花针,织就一片朦胧雨幕。雨雾中,研究会同仁陆续赶来,深色衣影在细雨里若隐若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与郑重。6时整,第三站召集人孙丽霞按名单逐一点验,12名参观者悉数到齐,无一人迟到——这份默契,正是谱牒文化研究者对历史、对文化最朴素的尊重。
7时30分,大巴车自南台收费站驶入高速公路,朝锦州方向疾驰。车厢内渐趋安静,秘书长许丽杰起身持话筒,轻声叮嘱:“各位同仁,此次义县之行既是文化考察,也是对外交流,请大家谨记三点——一是紧跟队伍、服从安排,勿单独行动;二是文物保护区内禁触摸、攀爬,文明参观;三是妥善保管个人物品,确保行程安全。”话语温和却条理清晰,细节一一落位。
随后,会长王荣霞接过话筒,声音沉稳而富感染力:“今日要去的奉国寺,大有来头。它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纪念其母萧太后所建,原名‘咸熙寺’,金代更名为‘奉国寺’。寺内大雄殿,是国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辽代单层木构建筑,殿内七尊大佛更是辽代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王会长的讲述如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奉国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让车厢内每个人对即将抵达的圣地,又多了几分向往与期许。
8时47分,天空豁然晴朗,车辆驶过凌海,转向义县方向。窗外地貌渐趋平坦开阔,无起伏山峦,唯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当地人称之为“辽西走廊”。沿途民房多为低矮平房,屋顶整齐排列着深蓝色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同行的研究会成员轻声议论:“这太阳能设备真是好东西,义县冬季寒冷,用它取暖、做饭,既环保又省钱,尽显当地百姓的生活智慧。”
车刚停稳,一位身着深蓝色中山装、精神矍铄的长者便快步迎上来,他便是义县奉国寺馆长于凤雷。“欢迎!欢迎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各位同仁!”于馆长声音洪亮有力,双手紧紧握住王荣霞会长的手,脸上满是真诚笑意,“奉国寺能迎来各位谱牒文化研究专家,是我们的荣幸。这座寺庙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辽代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一根木梁、每一尊佛像,都藏着义县的文脉传承……”简短致辞既道出奉国寺的历史价值,也悄然拉近了两地文化研究者的距离。他还提及,国家对奉国寺极为重视,1961年便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苏联提出“长城以北为其领土”的谬论,周总理以千年前的义县奉国寺为证,有力驳斥,守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合影环节气氛格外热烈。副会长刘玉新早已展开“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红色横额,几位年轻成员蹲在地上,小心翼翼托住横额两端,确保字迹端正清晰。副会长姜永湖则在前方反复调整相机角度,既要将36位成员的笑脸尽数纳入镜头,又要让奉国寺山门完整作为背景。“大家靠拢些,笑一笑!”于馆长站在队伍中间高声说道。“咔嚓”一声,快门按下,定格下此刻相聚——红色横额、庄重古寺、灿烂笑容,成为此次文化之旅最珍贵的开篇记忆。孙丽霞副会长还为我在奉国寺前拍摄了一张半身照,留存下这份与古寺的初见之缘。王荣霞会长亦将自己创作出版的著作赠予于凤雷馆长,以表谢意。
步入大殿内部,古朴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光线略暗,却更添几分神秘感。抬头望去,七尊巨大佛像并排端坐于高约2米的须弥座上,从东向西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合称“过去七佛”。佛像通高约9米,面容丰满圆润,神态安详慈悲,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尽显辽代造像的雄浑大气。
“除了七佛,大殿内还有诸多珍贵文物。”于馆长带领我们来到殿内东西两侧,“这边壁画为明代补绘,内容是‘十八罗汉’与‘佛教故事’,虽历数百年,色彩依旧鲜艳;那边两座辽代石碑,刻有《奉国寺碑记》,详细记载寺庙始建、重修历程,是研究辽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大雄殿,再次回望那座宏伟的辽代木构建筑——雨水冲刷过的朱红立柱愈发鲜亮,屋顶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临走前,我又望了一眼山门处“奉国寺”匾额,三个字苍劲有力,似在低声诉说千年故事。
一场细雨,洗去旅途尘埃;一座古寺,唤醒沉睡历史;一处石窟,见证岁月沧桑。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此次义县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场文脉的牵手、一段温情的相聚——鞍山与义县,虽隔百里,却因共同的文化基因紧密相连;同仁间的并肩同行,石素兰、王兰等人的贴心照料,更让这份文化追寻多了温度。而我们这些文化追寻者,便是这条文脉上的传递者,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文明,以温情凝聚力量,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代代相传。2025-10-11.(42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