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风云:红四方面军的血色荣光与铁道兵的钢铁脊梁
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川陕革命根据地与襄渝铁路的地理轨迹相互交叠,这片土地既是红军浴血奋战的红色摇篮,也是铁道兵凿穿秦巴天险的建设战场。撰写此文,旨在追寻红军先辈的热血征程,铭记铁道兵以青春丈量山河的岁月。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战略要地与铁血战役
川陕革命根据地地处大巴山腹地,横跨川陕两省二十余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这里山峦险峻、扼守秦巴咽喉,北连陕甘、南控川东,是红军西进北上的跳板与鄂豫皖苏区的后方屏障。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突破包围转战至此,以通江为首府点燃革命烽火。
根据地武装斗争以“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闻名,关键战役改写苏区命运:
1.空山坝战役(1933年5月):四川军阀田颂尧率6万兵力“三路围攻”,徐向前用“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战术,以1.4万红军伏击敌左路纵队,三昼夜激战歼敌2.4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粉碎首次大规模围剿,巩固核心区域。
2. 宣达战役(1933年10月):为扩大苏区、联通川东游击军,红军攻克宣汉、达县等重镇,歼军阀刘存厚部1.2万人,缴获兵工厂、造币厂全套设备及步枪1.5万支、子弹500万发,苏区进入全盛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
3. 万源保卫战(1934年6-9月):刘湘集结20万兵力“六路围攻”,万源成决战关键。红军依托大面山、玄祖殿险地,以“一寸阵地一寸血”的意志击退数十次冲锋,许世友率红25师坚守至全师伤亡过半仍不退。最终5万红军毙伤俘敌8万余人,毛泽东赞其为“红军战史上防御作战的巅峰之作”。
4. 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军夜架浮桥分三路突破防线,24小时攻克剑门关天险,歼敌1万余人,标志苏区主力战略转移完成,成为红四方面军强渡江河的经典战例。
二、苏区觉醒与红色基因
“打土豪、分田地”唤醒大巴山贫苦农民,根据地成立2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颁布《川陕省土地法》,让百万农民首获土地。妇女独立团、儿童团活跃支前一线,通江列宁小学、巴中工农夜校扫除文盲10万余人,“脚不缠,发不盘,扛枪打仗赛儿男”的妇女成为革命中坚。1934年,仅通江县就有4.7万人参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遍布乡野。
苏区丰碑由无数英烈铸就:旷继勋开辟根据地却蒙冤牺牲,刘子才率巴山游击队苦战五年全员殉国,15岁“红军娃”张汉全牺牲前高呼“红军万岁”。这里孕育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活着跟共产党走,死了埋骨苏维埃”的誓言至今传颂。
三、红色遗址:历史的凝固与传承
1.木门会议会址:位于四川旺苍县,原为清代“广福院”。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关键会议,停止内部“肃反”并扩编为4个军、兵力达4万余人,推动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2019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21年新增石刻标语区,成党史学习教育与廉政基地。
2.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地处通江县城文庙街,原为明清文庙。徐向前、陈昌浩在此指挥反“三路”“六路”围攻,制定经典战术;总政治部同步推进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藏有《中华苏维埃劳动法令》原件等珍贵文物。2017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明清建筑群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3.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通江县沙溪镇,是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安葬25048名烈士,其中17225名为无名烈士。1934年红军亲手刻制墓碑,现存“赤化全川”石刻。2011年扩建后面积达350亩,年均接待祭扫群众超10万人次,与周边景点联动成爱国主义教育集群。
四、历史回响:红四方面军的贡献
川陕革命根据地虽仅存续两年多,却有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保留英勇善战的劲旅,毛泽东曾赞此地“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革命重要武装:在鄂豫皖、川陕根据地浴血奋战,长征中突破险阻保存革命火种,战略转移时保留红军主力中规模最大的有生力量;涌现徐向前、陈昌浩等将领,培养129师骨干,黄安战役、苏家埠战役成军史经典。尽管曾受错误路线影响,但指战员的革命信念与斗争精神不朽,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三大主力红军之一,其功勋永刻民族复兴丰碑。
五、建设接力:襄渝铁路上的铁道兵
在川陕热土上,革命者与建设者续写传奇。铁道兵七师、八师接过接力棒,驻扎达州、渠县、大竹、宣汉、万源等地,修建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全长916公里。1968年4月三线建设启动,铁道兵与百万民兵、学兵挺进大巴山,历时七年筑路,线路穿越武当山褶皱带、汉江峡谷与华蓥山断裂带,1975年11月临时运营,1979年12月正式交付。
受当时技术限制,铁道兵在复杂地质区艰难施工:716座桥梁跨深谷,405条隧道穿险峰,每公里铁轨都凝着血汗。全线1501名战士牺牲,平均每公里1.5人倒下,烈士遗骸最初就地安葬,八十年代后迁入集中烈士陵园。沿万源至渠县段,五座陵园串联起铁道兵丰碑:
- 万源烈士陵园(1972年建):安葬125名烈士,87名为铁八师官兵,碑文“一公里一忠魂”诉说白岩寨隧道(4720米)与洲河大桥(631米)的悲壮。
- 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凤凰山下安息铁七师102位英烈,他们为打通大成隧道(3070米)、铁山隧道(3119米)牺牲,还安葬宣达战役红军烈士,成川渝万达开地区红色教育核心场馆。
- 宣汉毛坝烈士陵园:56名铁道兵长眠,依山建阶梯墓群,2022年增设营渠战役展区,实现铁道兵精神与红军传统的对话。
- 大竹烈士陵园:43座铁七师墓冢绕纪念广场,墓碑刻1971年陈庙隧道塌方牺牲战士姓名,清明常有老兵齐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 渠县烈士陵园:松柏长廊尽头的无名烈士合葬墓,安放30余名州河大桥建设士兵,碑文“青春化铁轨,忠魂护河山”动人心魄。
2016年深秋,笔者在渠县陵园遇白发老兵跪抚墓碑——他们是半个世纪前从湖北通山赴达县的新兵,终寻得战友姓名;2019年再访万源,青沟村陵园已入红色旅游线路,125座墓冢如星斗,与襄渝铁路构成大巴山震撼的生命图腾。
六、跨越时空的战略呼应
川陕地区两次战略大转移深刻影响国家命运:1932年红四方面军开辟苏区,1968年铁道兵建襄渝铁路推动三线建设,相隔36年却在战略逻辑、地理选择与精神传承上呼应。
1.战略突围与战备布局: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突围,漫川关血战跳出包围,建川陕根据地以“北锁剑门、南扼长江”保存火种;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襄渝铁路(代号2107工程)成华中-西南战略通道,中央军委调8个铁道兵师、83万军民会战,既应“早打、大打”战备,也重构工业布局。
2. 地理重叠与战略深化:红军川陕通道与襄渝铁路走向高度重合,1932年红军经武关道-峪谷道穿秦岭,20世纪70年代铁道兵在同区域凿405条隧道,岩层间仍存红军小径;红军依托米仓道建补给线,铁道兵沿古道铺铁轨,将“红军粮道”升级为“工业动脉”。大巴山20世纪30年代庇护红军发展至8万兵力,1960-70年代布局062(航天)、903(核能)基地,与铁路构成“山、散、洞”工业体系。
3. 精神共鸣与群众力量:红军翻秦岭时用绑腿布串联防坠崖,与铁道兵“每公里倒1.5人”的悲壮呼应;不少建设者是红四方面军后代,渠县无名墓与通江红军石刻共传“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基因。苏区动员20万群众建“赤卫军-游击队-红军”武装,三线建设用“师带民兵团”模式,50万民工与铁道兵协同,创新“三班倒爆破法”提效。
4. 历史辩证法:红四方面军转移是反“围剿”失败后的被动选择,却主动创建第二大苏区;三线建设看似应对战争,实则长远规划生产力。20世纪30年代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积资源,20世纪60年代铁路推动“军转民”技术扩散(如隧道技术用于采矿),体现战争与建设的转化规律。
结语
从红四方面军血战漫川关到铁道兵凿穿大巴山,川陕两次战略大转移,以军事突围保存革命火种、以工业迁移筑牢安全防线,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篇章。面对新质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战略转移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动能重构与精神升华。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