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绝的思想独白
——国稳社《旷野的风声》序
文/余以吾
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定然不是一个热衷掌声的聪明人,他必定是一 个热衷于构筑内心繁华的智者。因为,在我看来,聪明人的脑袋,总是热衷 于在掌声中摇晃;智者的心灵,则始终倾向于在寂寞中跳动。
稳社显然属于在寂寞中跳动的那颗心灵。十余年前,作为地方文坛的 官方机构,西安市文联为稳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评论集《彼岸的芦苇》,作 为签约作家丛书中仅有的一部文艺评论专著,该书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但 当掌声潮水般向他涌来,他没有欣然地迎上去,而是冷静地退守到了孤寂的 书斋。他明白,掌声是欲望的诱饵,是肯定中的否定,是盲目表决后左手 对右手的疑问。所以,他宁愿被真实的寂寞包围,也不愿意被虚浮的掌声 簇拥。
那个时候,我几乎可以认定,稳社绝对是一个怀有“大国抱负”的“小 国寡民”。如今,那丛芦苇的根系已经越过彼岸,深深地扎进了基层文坛, 并结出了丰硕成果——他的第二部书《旷野的风声》即将付梓。看过其中的 许多篇章后,我以为,那里面展现的,是稳社思索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
其实,基层文坛一直是一个结构松散的独特领域,那里集结着大量的 文学人口,有着极大的弹性和包容性;成熟与幼稚、深沉与肤浅、宁静与浮 躁、纯粹与驳杂、文与非文,都会排列在这个层面上,接受时间的筛选和裁 判。所以在那里,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表现得格外鲜明。但由于缺少中肯的 评论导向,更缺少具有专业素养的评论者的介入,大多数作者除了自娱自乐之外,的确难以担当更重要的使命。因为,在他们余勇可贾的身影背后,除 了一串串重叠的脚印,就是一阵阵随波逐流的鼓掌,很难看到一针见血的评 论文章;哪怕是精辟简约的点评文字,也稀少得有如沙滩上的珍珠。

而潜沉在书斋中的稳社,此时不再是个纯粹的文弱书生;非菩萨相,有 金刚容,他决绝地走向了沉郁和担当。如果说基层作者的创作是集体无意识 的低吟浅唱,那么《旷野的风声》就应该是基层文坛上孤绝的思想独白。
从稳社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披沙拣金本领的评论家。他一直没有放松对基层文坛体温的检测与触摸, 一直没有放松对基层作者以及各种文本的密切关注与跟踪。他似乎具有识破天机的敏锐与直觉,并能将自己的思想鱼肠剑一样藏在灵性闪烁的文字中。在他精准的审视性描述背后,仿佛有一双带电的瞳仁,在不断向外搜寻、向内窥视,然后通过自己独特的文本,给身边的文坛发出某种暗示与忠告。
在《旷野的风声》中,稳社表现出了他充裕的学养、智慧以及对文化 艺术走向的辽阔视野。他思考的基点,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深远的人文关怀,对文艺创作及因体制制约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深入的开掘和追问。大胆、尖锐、独立不倚的透视与寻绎,使许多长期因误解而遮蔽的事物和意义被打开;虽然许多问题尚没有答案,但经过他的梳理和引领,通向答案的道路已经开始显露。在这种引领中,他试图用绸缎一样光滑干净的文字,来引导作者进一步理解自己的心灵,从失败的个案中总结经验教训。
他文采飞扬的笔下,充满了有理据的铺陈、有思考的断想,这使他的 每一番表述都言之有物、弦外有音。他的精品意识已经相当突出;对于各种题材的把握,已经做到了不失分寸和收放自如,直至渐入佳境。他从众人熟视无睹的问题中,给我们浑浊狐疑的双眼找到了清澈澄明的答案,给我们嘈杂迷乱的听力带来了清新悦耳的奏鸣。稳社身上所具有的卓尔不群的艺术气质,无疑是缘于他思想品位与文字品位的等高,无疑是缘于他的情怀、担当与审美眼光的高度融合。
长期在基层笔耕的稳社,虽然他孤独的脚印不是风景也不是收成,但他翻开的泥土中埋藏着多少颗梦幻的种子谁又能知道呢?谁又能否认一棵幼苗的今天是参天大树的前世呢?志存高远而不露声色,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这才是具有“大国抱负”的“小国寡民”与生俱来的禀性啊!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稳社在探索的道路上踽踽前行,孤独而润有光泽。在今天,这是关系到基层文艺兴衰的思想征程,无比沉厚。
因为责任和担当,才可以于孤独中润而有光,这光泽完整属于前行路上的稳社。
作者简介:余以吾,本名王超,资深副刊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文联副主席。先后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曾多次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论坛大奖。

《旷野的风声》,国稳社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5年9月版,6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