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六节
样板戏热:激情燃烧的岁月
每当同学聚会,在KTV歌厅娱乐时,总有人点唱样板戏,那高亢的声调,气势磅礴的唱腔,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属于样板戏的年代,那是无数个年轻灵魂被红色旋律点燃的岁月。
革命样板戏诞生于特殊的“文革”时期,作为那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八大样板戏承载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京剧《海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剧《沙家浜》,它们以工农兵为主角,将革命故事搬上舞台,用民族化、大众化、革命化的艺术形式,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这些作品突破传统唱腔局限,唱段专段专用,旋律简洁明快,既传递着时代强音,也成为千家万户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样板戏盛行的日子里,其他传统剧目因被视为“旧文化”而遭禁演,样板戏几乎垄断了整个文艺舞台。如今,当年那些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演员,大多已至耄耋之年,有的甚至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早已成为一代人心中不灭的印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与样板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缘分,始于初中校园。那时同年级四个排(班)抽调文艺骨干,组建了初中部文艺宣传队,我也有幸加入其中。从此,无数个夜晚被排练填满,在校园里,我们反复练习每一个唱段、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投入的排练,都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
然而,这份快乐却让母亲整日悬着心。当时社会形势复杂,武斗时有发生,她总担心我在外面的安全。记得那天排练散场时,月亮已悬在中天,推开家门,屋内一片漆黑,只听见母亲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怎么才回来!”话音未落,炒菜的锅铲意外擦过我的额头,鲜血瞬间涌出。黑暗中,我看不清母亲的表情,却能感受到她颤抖的双手和急促的呼吸。后来灯光亮起,我看见她眼眶泛红,眼神里满是担忧与懊悔,而我捂着伤口,心里虽有些委屈,却依旧放不下对文艺宣传队的热情。
随着排练的深入,宣传队的节目逐渐成型,我们准备表演的节目是《白毛女》片段,排练过程尤其令人难忘。三排的陈晓兰饰演喜儿,她身姿轻盈,眼神里藏着喜儿的悲戚与倔强;我们四排的王汉余演杨白劳,他佝偻着背,把老父亲的无奈与心酸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排的姜同学则将大春的英勇果敢展现得恰到好处。我参加了舞蹈《大红枣儿甜又香》的表演,扎着花头巾,系着碎花围裙,提着用花布遮盖的小花篮,和伙伴们一起演绎送大枣给亲人解放军的场景。每一次排练,大家都全神贯注,汗水湿透衣衫也浑然不觉。我们的节目受到广泛好评,还代表新化参加了邵阳地区的文艺汇演。王汉余凭借出色的表演,被邵阳祁剧团选中,初中未毕业便踏上艺术之路。可惜天妒英才,他四十多岁就因病离世,每每想起,心中总涌起无尽的惋惜。
校园里的演出经历,让我对样板戏的热爱愈发浓烈,而观看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出,更是将这份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县文工团坐落在毕家巷,与我家不过50米之遥,却像是磁石般吸引着我们。那时没有电视、手机,文工团和电影院就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每到演出日,巷口总能看见我们几个孩子踮着脚张望,盼着能瞥见演员们排练的身影。文工团演出的样板戏家喻户晓,剧中人物、唱腔、台词,大家耳熟能详,走在街头,时不时就能听见有人哼唱几句。剧中英雄人物高大完美的形象,成了许多人模仿的对象,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常常聚在一起,比划着剧中的招式,学着英雄们的腔调说话。
在文工团群众登台演出的诸多回忆里,最难忘的当属我弟弟的那次登台表演。弟弟那时还没有上学,大概七岁不到,由于经常看样板戏,走路都模仿着英雄的架势。有一回,他竟和小伙伴还登上文工团的舞台,亮开嗓子唱起《打虎上山》中杨子荣的唱段。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礼堂回荡,小手握拳,眼神坚定,活脱脱一个小英雄。台下的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站在人群中,满心都是骄傲。
每当文工团演出样板戏,我们毕家巷的出口处总会有一个大型的广告招牌,不过,文工团的专业演出虽然精彩,却并非轻易就能看到。那时一两角门票钱,也让我们望而却步。但孩子们总有自己的办法,我们盯上了演出快结束的时刻。每当看到观众陆续离场,守门人打开大门,我们便像机灵的小老鼠,瞅准时机溜进去。哪怕只能看最后十多分钟,也心满意足,散场后还会在回家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反复回味精彩片段,那些画面,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除了文工团的专业演出,街头戏同样在那个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样板戏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那时文化娱乐匮乏,只要街头响起锣鼓声,瞬间就能聚集起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红卫兵宣传队是街头戏的主力军,我从高小五六年级起,就跟着宣传队在街头表演过“红舞”,青春的面庞上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热情。
我们的街头演出有着固定的路线,每一站都承载着不同的回忆。第一站是向东街与东正街交接的东门外,锣鼓声一响,行人纷纷驻足;接着来到南门湾,群众自发围成圈,等待演出开场;最后在一小旁的文化馆前坪收尾。节目以样板戏唱段、语录歌、诗词歌为主,常常引得路人围观,尤其是孩子们,像小尾巴似的跟着我们,我们演到哪,他们就看到哪,像小猴子似的,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有的大人还从家里搬来椅凳,早早地等候在那里。唱到精彩处,观众中竟然有人跟唱起来。有一次表演《红灯记》唱段,我特意让母亲用旧衣服改了件对襟小红花衣,还德deF打了补丁,扎上粗辫子,穿上平底小布鞋,一个个活泼的小铁梅,出现在观众面前。
街头表演虽然条件简陋,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街头表演的场地简陋,不过是街边一块空地,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有时连伴奏都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演员们全情投入,观众们看得入神,有人踮脚张望,有人伸长脖子,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兴奋地尖叫。每当表演到精彩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
时光流转,样板戏的热潮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迅速消退,而是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在我工作后依然有着独特的印记。参加工作后,我曾有段时间加入了厂业余京剧团,和同事演唱《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特意买了对襟红色小碎花衣,扎上假辫子,亮开嗓子唱起来。如今,那张演出照片还被我精心保存着,每次翻看,都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回首过往,样板戏不仅是一段艺术记忆,更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回首往事,从1966年读五年级到1970年初中毕业,学校教学始终未能步入正轨。我们这一代人,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太多:下过乡,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胎,改革开放时“下海”闯荡,到了市场经济又面临下岗。这些经历看似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机遇,但也赋予了我们坚韧的品质。在困境中,我们从未放弃,而是一路摸索前行,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故事。那些与样板戏相伴的日子,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岁月,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