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指责和评判远离生活
作者/梁喜红
编者按:当“毒舌”被包装成耿直、当“吐槽”被算法无限放大,语言正悄悄从沟通工具异化为情绪凶器。本期梁喜红的《让指责和评判远离生活》以一连串“扎心”日常提醒我们:一句随口的贬损,可能在他人的心里划一道长期渗血的口子;一句柔软的“我懂”,也能瞬间把日子调成暖色。文章平实,却击中公共情绪痛点——它照见的不是“不会说话”的技术缺陷,而是“只看见自己、看不见他人”的共情赤字。愿读者在赏阅之后,不止收获“好好说话”的小技巧,更能把“嘴下留人”当作一种日常修行:先问情由,再谈感受,后给建议,让语言回到“连接”而非“割裂”的本质。毕竟,世界不缺真理,缺的是把真理说成人话、把人情味说进人心的那份善意与克制。
——《诗韵楼观》编辑部
当你爱心爱意买了一件衣服,从款式到颜色、质地都是精挑细选的唯一。但有人说,颜色不好,款式老旧,穿在你身上让你看起来有点土气、老气,你作何感想?
当你组织一场活动付出了辛苦,自以为考虑周全,却被人无端指责,让每一个活动的细节都存有失败的阴影。你作何感想?
当你对别人付出十分的真诚,让暖意在对方心中荡漾,却被人说成老实没心眼,你作何感想?
当你不慎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被人狠狠指责,不是当着你的面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你作何感想?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对别人所做的一切,要么指责,要么评判,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样子,如同这个世上就他或她能力最强。看问题最深刻,解决问题最出色,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一对夫妻出外旅游,妻子喜欢照相,本来无可厚非,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但当丈夫给妻子照相时,已经尽力往好照了。但是呢,妻子一会儿嫌把她照胖了,一会儿嫌把她照瘦了照,一会儿又嫌把她照黑了,同一个地方反复照,反复指责。这样的旅游能得到快乐吗?
甲乙两同学好久没见面了,好不容易遇见,甲同学对乙同学讲述自己的遭遇。甲在单位上班,和一些老同事关系紧张,乙同学不问来龙去脉,凭上学期间对甲同学的印象,大谈阔论,你上学时就只顾学习,两耳不闻天下事,除了和我说话以外,和别人都不太来往。那个时侯,因为我是班长,班级工作需要,主动关心你,靠近你,你才和我走近了。在单位你这样要不得,虽说同事关系很微妙,不像同学关系那样纯真,但会处了能给你事业助力。你得主动向人示好!你得尽量多揽事做,给人留下好印象!甲同学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甲同学真正的困惑是:不是不和人说话,因为上大学4年了,加上实习,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烦恼的原因是年龄大的一些同事倚老卖老,常让他做这做那,应对不过来,就得罪人了!他想向老同学请教如何面对这样的囧境?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事情是这样的:上课时,另一位同学向他借学习用具。老师一转过身,就看见他在说话,让他站到教室外面。他申辩,但老师不予理会,还说他背着牛皮不认脏,回家心情不好,躺在床上生闷气。此时母亲走过来让他做家务,他说不想做。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又指责一番,那么大的人,也不帮父母做点事儿,白养你这么大了,没点感恩之心。母子之间,战争因此而爆发!
如果夫妻旅游,丈夫无论怎么照,多照几张就行,妻子选一张好的,还不忘夸一下丈夫,辛苦了,用心了,丈夫高兴了,轻松的状态下,说不定照的像更好!
乙同学若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而不是一味地从印象出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对昔日的同学进行评判,则甲乙同学之间的沟通将会更融洽,感情会更深厚!
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能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对待孩子,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是有情绪的,当孩子状态不佳的时侯,和言悦色地问出原因来,然后帮孩子从坏情绪中走出。上面的那个家长,如果问出了原因后,可以和老师好好沟通一下,说明情况,让老师出面安慰孩子,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孩子不委屈了,另一方面善意提醒老师最好别随便冤枉孩子!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妻子因加班回家很迟,一进家门,就看见坐在沙发上的丈夫,翘起二朗腿正看电视,马上唠叨开了:“你回来得早,咋不做晚饭!都快把人饿死了!天天就知道让我做饭,你光吃,像懒猪一样!大男子主义!”丝毫没有顾及到丈夫此刻一身的疲惫,还眯着眼!丈夫一听,马上火了:“我没做过饭吗?你周六学校补课不都是我做的饭吗?就是没你做得多而已,干吗这样说我?我跑销售,陪客户游玩喝酒,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我容易吗?还不都是为了这个家?”接着,无休止的舌战开始,冲动变成了魔鬼……
同样一个场景:
妻子进门,走到丈夫跟前,温柔地说道:“你今天比我回来的早呀,看你这疲惫的样子,为了咱这个家,真是辛苦你了,这辈子嫁给你,真是我的幸运!你今晚想吃啥,我给咱做去!”话一说完,就去厨房忙活去了,丈夫被暖暖地话语感动得不得了,情不自禁硬撑着去给老婆当下手,帮忙去做饭,屋里弥漫着温馨美好的氛围……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管是和什么人交往,都不要轻易指责和评判!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生,别人的所做所为自有他的逻辑和道理,你所要做的是共情,理解,并婉言相劝或建议,而不是以自己狭隘的认知出发,一味地指责和评判。通常情况下,是化干戈为玉帛,而不是因言语不慎,化玉帛为干戈。茫茫人海,能够有缘相识一场,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为人生的修行而砥砺前行,就得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欣赏,多赞扬,多看对方的长处,而不是带挑剔的眼光去指责和评判,从而以很大的代价为自己的言行买单,得不偿失。愿每个人都懂得说话的艺术,为家人撑起一片晴空,为友人带去一点暖意,为社会创一份合谐!
作者简介:梁喜红,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周至中学教师。尽管红尘滚滚,总愿诗意地栖息,一只拙笔,努力挽留文字的馨香,仰慕名家,不断地去欣赏学习,也望与同行者并肩,让生活更优雅更恬静更美。有诗歌在刊物和网络上发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