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舂水北上(连裁十二)】
第十一章 新的序曲
一九八零年十月二十五日,欧阳玉模步履沉稳地走进桂阳县委办公楼。冬日的阳光,带着几分暖意,透过高大的窗户,照在略显斑驳的楼梯和水泥地上,形成一道道清晰的光柱。
他一步步走上楼梯,心中难以平静。十四年的光阴,仿佛被浓缩在这拾级而上的脚步声中。从一九六六年那个在郴州中学教室里迷茫地望着梧桐落叶的高中生,到佩戴红袖章奔赴北京的红卫兵;从派系斗争中失望逃离的旁观者,到水库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劳动者;从乡村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教学辅导员;从高考梦碎的失意者,到县教育局的干部,再到如今县委机关的一名干事……时代的大潮将他抛起又掷下,让他在洪流中翻滚、挣扎、摸索。
他经历了狂热的崇拜,也目睹了暴力的荒谬;品尝了理想幻灭的苦涩,也收获了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家庭温暖;体会了梦想被阻的锥心之痛,也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折和政治上的进步。他这一代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载时代的重量,在不断的颠簸和磨砺中,努力寻找着个人的位置和价值。
他坐在新的办公桌前,铺开崭新的稿纸,准备撰写第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情况调查报告。窗外,是桂阳县城熟悉的景象,远处,南岭山脉在冬日晴空下蜿蜒起伏,那轮廓,依稀让他想起家乡长城村的山峦。
他知道,一个混乱、狂热、充满创伤的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而一个强调经济建设、呼唤理性回归、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时期,正在开启。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如同溪流与江河。
而他,欧阳玉模,这个从长城坊走出的少年,历经十年文革的风雨洗礼,已经从迷茫走向坚定,从青涩走向成熟。他已做好准备,将以一种更沉稳、更务实、更坚定的姿态,投入到这新的、名为“改革开放”的建设洪流中去。
他的故事,远未结束。这,只是一个新的序曲。
“你的主要工作是农村情况调查。"县委办主任指着墙上的桂阳县地图,对玉模语重心长他说,“改革开放刚起步,农村问题复杂。要及时掌握情况,为县委决策提供依据。"
欧阳玉模轻轻抚过桌面,木质温润。十四年前,他坐在郴州一中的教室里,梦想着大学的殿堂;十四年后,他坐在这里,即将参与治理一方水土。命运的轨迹,如此难以预料。
他打开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写下:“1980年10月25日,始任县委办干事。当以勤勉尽责,不负人民重托。”
县委办公室的工作更加繁忙。他经常要下乡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桂阳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玉模的调研笔记记了一摞摞,县委副书记杨绍炎经常带着他下乡。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坐班车或步行,有时一次下乡就得十天半月。背着一个黄书包,一件换洗衣服,一本笔记本,甚至没有洗漱牙具。衣服破了,无法缝补,就打个结。县委杨绍炎副书记被戏称为“乞丐书记”,当然玉模则被戏称为“乞丐书童”。走遍千山万水,同寝同食,让杨书记和欧阳干事两人结下了革命友谊,没有职务高低,却有了一辈子的情份。
在玉模的笔记本里,看到了很多原始的数据记录。如,农业学大寨十年来农田基本建设:1、投工5087万个;2、土石方3737万方;3、中型水3座;4、小一型峰17座;5、小二型水库33座;6、大小山塘2755 口;7、开渠道773公里;8、增加蓄引提水量1.258亿万方;9、旱劳保收由1964年16.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8.3万亩;10、修好水轮泵263台。
一次,他到和平、桥市公社调研,回到常乐中学,他的家人还在这里。老樟树依然枝繁叶茂,教室里传出朗朗书声。校长告诉他,王小花考上了师范大学,吴智生参军后当了文书。
“都是你打下的基础啊。”老校长感慨地说。
站在熟悉的校园里,欧阳玉模百感交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也许没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他帮助更多的孩子圆了梦。
他还特意去了一趟大源水库。夕阳下的水库波光粼粼,当年的工地已经变成良田。水渠纵横,稻浪翻滚,正是收获的季节。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拖得很长。从水库民工到乡村教师,从教育工作者到党的干部,这条路他走了十四年。
前方,桂阳县城已经亮起灯火。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人生篇章正在等待着他。他知道,无论岗位如何变化,那颗教育者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就像这脚下的土地,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能孕育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