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门和树的故事
晓荷
【编者按】晓荷这篇抒情小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篇幅短小,但写法高明而典范。因此特请文评家长风剑先生给予点评,详细揭示其内含的写作艺术,可为散文习作者鉴。范文短,而评文较长。读之有益,希读者勿嫌。
秋风渐至,行走无疑是一种享受,脚步轻盈如风!
在眼前,突然又看到多年前刻下过记忆的一棵棵树,它们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可是有些时岁了。它们可是我曾经在生活里,几乎每天都会向它们行注目礼的树啊!
树是不会行走的,它们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永远依恋头上的的那片天空,永远在原地等你来赴约。
还有那扇圆圆的小门,座落在市政府后院傍一隅,它是广州市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女儿曾经在这里就读的地方。那时每天踩着单车送她,晚上又接她回去。
时间一晃已多年,小小圆门已紧闭,孩子们都去哪儿了?她们还记得这个小小圆们里童年无数的趣事与乐事吗?还会偶而路经此地重温儿时旧梦吗?
那些身后的大树,那一大片绿草如茵的人民公园,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们来公园漫步。
一群孩子排成行,互相牵着手,拽着相互的衣裙,像一群小鸭子般摇摇摆摆,又像小鸟儿一般叽叽喳喳的。我们几位接孩子的家長,先是躲在树下偷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小鸭子身影。
可一回过神了,恍如梦中,小鸭子早己变成鸟儿,飞到好远好远的天空。
他们越飞越高,来不及回头看,也许因为成年了的烦心事,早淡忘了可爱的童年。可母亲总是活在时间的光阴里,记忆一直站在原地,始终拽着中那根放飞风筝的线依依不舍啊!
于寻常物象里,藏尽时光与牵挂
——读《小圆门和树的故事》
长风剑
晓荷的《小圆门与树的故事》,是一篇优美而短小精悍的抒情散文。它以个人回忆为线索,通过“树”“小圆门”等具体意象抒发情感,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忆事抒情类散文体裁。
一、艺术特色
形散神聚:文章看似随性,由秋风中的行走,引出对树、小圆门、接送女儿、孩子们游公园等片段的回忆,素材分散。但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时光流逝与母爱的恒久”这一情感主题。
以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浓郁的情感。从眼前的景(树、门)触发回忆,再到对往昔温馨场景的细致描摹,最后升华为对女儿成长的感慨与不舍,情感是推动文章发展的内在动力。
语言优美,富有意境: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如“脚步轻盈如风”、“像一群小鸭子般摇摇摆摆”),营造出一种温暖、怀念又带点感伤的意境。
二、写作手法
意象:承载情感的时空坐标
作者文章的深意,其实都藏在文章的核心意象中。她选取的意象看似平常,却极具表现力和象征意义:
树:既是现实中“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景物,也是被赋予了“不会行走”、“忠于土地”、“永远在原地等你”人格的情感符号。它象征着恒定不变的过去,是记忆的锚点,也隐喻着母亲那守望的姿态,暗合对孩子不变的牵挂。
小圆门:作为广州市府机关第一幼儿园的物理入口,它更是一个通往童年记忆的精神入口和具体而微的时空坐标。它紧闭的状态,象征着一段童年时光的结束与封存,是通往回忆的入口,也是现实与过去的分界线。
小鸭子/小鸟儿:这是全文最精彩的比喻链。将排队的孩子们比作“小鸭子”,稚拙可爱,充满了现场的生动感;而将长大后的他们比作“鸟儿”,“飞到好远好远的天空”,则精准地表达了孩子成长、远行、追求广阔天地的必然。这一对比,形象地概括了生命成长的过程。
风筝线:这是全文情感的升华意象,象征母亲对孩子温柔而坚韧的牵挂。即便孩子“越飞越高”,母亲的思念仍“依依不舍”地相连。
在以上的意象运用上,作者以小见大,于平常物象中承载了深厚的情感重量。这些意象串联起“过去场景”与“当下感慨”,让抽象的时光流逝和母爱变得可触可感。
结构:于自然流转中见深意
晓荷这篇文章,看似简单,但在其以意象为主干的抒发之下,寄寓的感情却非常深沉。其情感是通过文章的层层递进得以揭开和升华的:
触发:文章以秋景和旧物引发回忆,情感基调是怀旧与亲切。
沉浸:文章在回忆中细致描绘往昔接送孩子、偷看“小鸭子”的场景,情感是温暖、甜蜜的。
顿悟与感伤:文章一些抒情语言适时插入,完成情感递进,非常精准有力。“可一回过神了,恍如如梦”——这现实抒发与回忆的巨大反差带来强烈的冲击感,情感转向对时光飞逝的恍惚与怅惘。
升华:文章最后以“风筝的线”意象的象征与寄寓作结,将个人的感伤转化为了一种普遍、坚韧的母爱表达。情感变得深沉而有力,余韵悠长。
它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我”的视角进行叙述,直接抒发个人见闻和内心感受。因此,它结构自然流畅,没有刻意追求突兀与奇崛,遵循的是“触景生情——回忆往昔——感悟升华”的经典散文模式。这种文章结构方式,让人觉得真实而亲切。
而且,文章于回忆中藏进了生命体悟,提升了作品的主题深意。它使文章不止停留于对女儿童年和亲子时光的怀念,更暗含对“成长与离别”的淡淡思考——孩子从“小鸭子”长成“远飞的小鸟”,母亲的记忆却“站在原地”,这种“向前的成长”与“向后的牵挂”形成了深沉对比,让简单的个人回忆升华为对生命阶段、亲情本质的普遍体悟,余味悠长。
语言:明快节奏与抒情金句
而在语言上,作者善用短句,节奏明快,如“脚步轻盈如风”;同时又多用排比和复沓,如“永远……永远……永远……”,增强了抒情咏叹的韵味。
它作为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却有许多金句:
“树是不会行走的,它们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永远依恋头上的那片天空,永远在原地等你来赴约。”
“时间一晃已多年,小小圆门已紧闭,孩子们都去哪儿了?她们还记得这个小小圆门里童年无数的趣事与乐事吗?”
“一群孩子排成行,互相牵着手,拽着相互的衣裙,像一群小鸭子般摇摇摆摆,又像小鸟儿一般叽叽喳喳的。”
“可一回过神了,恍如梦中,小鸭子早已变成鸟儿,飞到好远好远的天空。”
“记忆一直站在原地,始终拽着手中那根放飞风筝的线依依不舍啊!”
文中这些金句子极其耐读,像带着温度的珠子,轻轻一碰就漾开情感的涟漪。“树是不会行走的,它们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永远依恋头上的那片天空,永远在原地等你来赴约”,三个“永远”层层递进,把树的坚守写得执拗又深情,让人想起自己生命里那些“原地等待”的人。“可一回过神了,恍如梦中,小鸭子早已变成鸟儿,飞到好远好远的天空”,这句最是戳人,“一回过神”四个字,道尽了成年人对时光飞逝的恍惚——好像昨天还在树下偷看孩子,今天孩子就已远走,那种来不及抓住的怅然,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懂。还有最后一句“记忆一直站在原地,始终拽着手中那根放飞风筝的线依依不舍啊”,把母亲的心境写得通透又细腻,记忆停在原地,是舍不得孩子的童年;拽着风筝线,是放不下远方的孩子,一句话藏了两份深情。
三、艺术感染力
读晓荷这篇抒情小散文,像在秋日午后听一位友人轻声絮语,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字字都落在心尖上。它以“树”和“小圆门”为锚点,把散落的记忆串成串,字里行间满是时光的温度与母爱的柔软。
文章最动人的,是对艺术手法的巧思运用,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让情感落地生根。
它善用“意象隐喻”,把抽象的情感装进具体的物象里:树是“不会行走的”,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这哪里是写树?分明是写母亲的牵挂——孩子走得再远,母亲的目光与记忆,永远停在孩子曾停留的地方。小圆门也一样,那道“紧闭”的门,关住的不只是幼儿园的过往,更是作者心头舍不得褪色的童年碎片,让“回忆”这个虚浮的词,突然有了可以触摸的轮廓。
它爱用“生动类比”,让过往场景活起来。把排队的孩子比作“小鸭子”,“牵着手、拽着衣裙”“摇摇摆摆”,又比作“小鸟儿”“叽叽喳喳”,几个词就把孩童的天真模样钉在纸上;后来“小鸭子变成鸟儿,飞到好远的天空”,同一个喻体的变化,悄悄藏了时光的流逝,没有一句“孩子长大了”,却让读者分明看见成长带来的距离,这种“不说而说”的写法,比直白抒情更有韵味。结尾的“风筝线”更是神来之笔,母亲“拽着线依依不舍”,把无形的牵挂变成有形的动作,读来让人鼻头发酸——原来天下母亲的心事,都藏在这根剪不断的“线”里。
原载百度《诗文论刊》2025.10.13
作者亲自再投稿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