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者的脚印
——为国稳社《旷野的风声》而作
文/吴兰兰
文艺批评的职志就在于启蒙——对主体的精神世界进行擦亮、汰滤、清洁、去弊、医愚。
——国稳社
一
癸卯三月最后一天,我收到稳社来信,他的随笔集《旷野的风声》即将付梓,让我随意说点什么,不计长短。迟迟不敢回复,自知没金刚钻,怎敢揽这瓷器活?可长长的目录,吸引眼球;数次浏览,惊喜不已。
这是作者继《彼岸的芦苇》之后的第二本集子。我不禁感叹,原来稳社这十多年来一直在这纷纷扰扰的环境里苦苦拼搏、默默耕耘,从未停歇。
稳社是我在家乡认识的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读书人。初次见面,他的憨厚朴实、内敛含蓄、谦恭有礼的书生本色瞬间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不曾改变。
谦恭五行寓意:“谦字五行为木,恭字五行为木,木木组合,两木比和,木旺。这种组合的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性情温和平静,做事稳健可靠,有计划的头脑,敢作敢当。其人意志坚定,不断在追求理想,也有耐性,能刻苦耐劳,获得丰厚回报。”
二
稳社是靠文学批评起家的。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批评这条人烟稀少、荆棘满布的坎坷路。
在我的心目中,选择文艺理论研究及批评者,都是狠角色——高智商、不入俗流的思想者。他们共同的特点,当好“啄木鸟”,为时代把脉,为最底层民众代言,关注人性的弱点以及生命意义解读,有不可撼动的独立人格。在这一领域,稳社便是这终南山下小县城里的唯一。
拉弓没有回头剑,落子无悔大丈夫,书评成了敲门砖。最初的他认为“文学评论这一严谨而宏大的学术论题,对一个来自基层的文学青年很难产生职业意义上的关联”。门槛太高,像星空,像大海,那是他的终极目标;眼下,他必须像小溪一样踏着山野的四季一路前行。十多年里,他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读书、充电,创作了大量的书评作品,均在省内外知名报刊公开发表。但读书使人期许提升,他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2006年以后,他将关注的视野和焦点调整到海外:《伦敦书评》《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大量的、宽泛的、深度的阅读与思考,大开眼界,方知天外有天,这无疑为他以后由一个业余的、山野的“游击队员”一跃而入列正规化“集团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旷野的风声》便是作者十二年后的再出发,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人的潜质,更多的时候是不自知的,需要偶然因素的激活才能被发现。作为西安市首批签约作家丛书之一,稳社 2011 年出版的文艺评论集《彼岸的芦苇》,曾以“行文踏实稳健、文笔绵密温润,思想理性和艺术悟性之间的张力”(叶广芩语)而广受业界好评,因其“宽泛的文化视野、理性的精神教养、正确的专业方向、良好的写作姿态”(李星语)而获得柳青文学奖之“文学理论批评新人奖”。
有《彼岸的芦苇》一书垫底,有20万字《旷野的风声》即将付梓,有省市、签约作家的资历,有专家学者的首肯重视,对作者如虎添翼。稳社的写作,自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黄金期。
三
“文化随笔录《旷野的风声》通过评论、随想、阅读、屐痕、序跋、现场、他说多个单元,动态互补地阐发了作者的艺术观,明晰地呈现出作者在生活、职场、读书与写作等层面的思考。严谨的学理思辨、潜在的逻辑线索、明敏的思想洞见、细密的致思脉络、艺术的阐释策略,共同叠印出一个思想者的侧影。”(出版社语)格局决定成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终得回报。
稳社的文学评论不可小觑。他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有以冷峻之笔写出真相的胆魄,对他所置身的现实有较深的思考力与洞察力。不蝇营狗苟,不随波逐流,不卖弄,不附庸风雅,不无病呻吟;敢讲真话,针砭时弊,语言犀利俊逸。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性报刊《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读书时报》《文景月刊》《扬子江评论》《陕西文学研究》《王羲之研究》等均留有他的足迹。
他写评论文章,所引述材料之丰富、对象角度之切中、观点提出之新颖、逻辑推理之无懈,深得同行垂青。他常说“不把谱系弄清,不敢随便说话”。他调侃自己是“学术上的强迫症患者”,他对文本剥茧抽丝式的解析缜密细腻。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才情、学识、素养与功力。
四
书评《赵丰散文的“学问”含量》一文,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作者选择散文作突破口,这不难看出作者对近年来我国散文的现状和出路的极大担忧;对中国当代散文所谓繁荣背后的假象以及假象背后所暗藏的危机感,他洞若观火。
这种危机,来自散文的四个缺乏:“缺乏粗壮的灵魂、强健的精神、柔软洁净的心灵与独立自由的思想。”而赵丰散文作品中“理趣的蓬勃疯长和哲思的呈现方式”,恰好为这种缺失提供了“开阔的解读空间和丰厚的阐释潜力”。
显然,作者很欣赏赵丰写作暗含着做学问的致思脉络:“关键词”的提取与凝练、演绎与呈示、结晶与稀释,功力与境界、叙事与描写等传统散文的主导性技术手段,总体上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即使有少许与偶然的使用,也是作为通向思想与哲理等形上层面的基座和础石。……对局部的、微观的个体经验的有意“疏离”,从而成就了超越性和彼岸感。(稳社语)
对《身体的哲学》一文的解析,作者的主旨始终围绕文本的“学问”含量展开,笔触所到之处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心灵之光。
他高度赞扬赵丰以学问心写散文,对文本“假面”背后的深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认为“学问需要观念与技巧的双重支撑,需要思想和法式的两轮驱动;而知识则如毛细血管,布满学术的周身。
赵丰,文学陕军的主力军。一组关于身体的散文,为本文作者的才华施展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全新的平台。
文本“总是从某一具体生理部位开始,由结构发掘功能;又由身体功能的描述,继而通过联想来揭示其文化哲学层面的隐喻意义” 。
太阳穴、丹田、血管、关节、皱纹,这些身体的最基本部位,都被他冠以学问的含量、隐喻的深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领域里纵横捭阖,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中自由挥洒。然而,出发点与落脚点之间、始发地与目的地之间那长长的线路,才是作者施展魔法的运行历程。”
作者以信手拈来的态度剖析文化、臧否讽喻、议论世事,令读者悟到了一种潜藏其后的抱负升级与格局之变,立意高远,思考深邃,哲理明析。“读其文,想其人,自然天成的文字背后,实则是一颗求道、原道、宏道的浩荡之志、学问之心。”
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散文之道,内外之际,别有洞天。
五
稳社的美学造诣很深,对生活中细微的东西有着超乎寻常的触感与灵动。他涉猎广泛,除书评影评之外,音乐、绘画、书法、K 歌,笔触所到之处无不精彩纷呈。
一次我与他微信分享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的小泽征尔老年痴呆感人的谢幕演出,那震撼人心的场面不亚于一场奥运会冠军决赛。稳社被病了的小泽征尔依然那样乐观地冲向音乐的海洋畅游,用指挥棒点出生活的简单明了,以自己的言行笑侃生老病死的纯真样貌深深打动。他写道:“只有真正掌握了对象的实质与神髓的大家,演绎时才敢随心所欲、举重若轻,也才能够驾轻就熟、应付裕如。别人都是用手臂来指挥,这个童心大师却用浑身做武器;别人动作夸饰、幅度‘辽阔’,而他却蜻蜓点水、含蓄内敛;别人处处迷醉、紧绷如弓,这老顽童却张弛有度、风神潇洒。只有极少数大师,才敢如此破格,于不正经中点铁成金、在玩闹中恰到好处,因为小泽征尔的每个毛孔都负载着情绪、每根血管都流淌着旋律,每个眼神都代表着意旨,每个关节都标识着节奏。”
还有一次我们在分享凤凰卫视:还原历史的真实——王洛宾与马步芳,不禁为音乐奇才王洛宾的多舛命运感慨万分、稀嘘不已。稳社更是按奈不住愤慨道:“个体的脆弱、渺小和无助,不光体现在自然的博大中,同样呈视于历史的恢宏上。人的命运,在这两面镜子里,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碾压’一词,忒有质感。”
愿代价不白付!愿后人能警醒!
六
我 2010 年住回老家那阵儿,稳社就当县文联主席、主办《周至文艺》。内行办刊,注重质量。我恋乡情结重,经张长怀先生引见初识稳社。我将《散文家雷达》一稿投他,当期刊出,雷达先生见刊称赞,来电求能否再搞两本寄他存念。
这是家乡唯一的官方杂志,是全县 300 多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寄托。不料,后来《周至文艺》因经费及政策等原因停办,圈内人为此深表惋惜!
“曲高和寡”的闲言碎语偶有耳闻:“国稳社工作能力强,就是不会来事,不然早提拔了。”文人风骨,不言而喻,褒贬自有公论。
文学台阶高,一个人所处位置,决定他的高度。
稳社,一个胸怀抱负的文艺骨干,他一心想把事情做好,为身处最底层的同行们把住一方净土,把住这展示理想希望的唯一平台。可经常事与愿违。他感叹,文学这碗饭难吃,基层搞创作更难。这棵大树,古往今来,吊死痴情者无数,前仆后继者不绝。这都是因爱所致。爱过,无悔;走过,无憾。蛊里生死,盈盈一笑,我只为你——文学。
七
无奈之下,放下纠结,稳社将视角投向网络,创办“独立人笔耕群”。他深知作为一个文艺批评者搏击潮头的责任担当,他期待具有良知和鲜明独立人格的同道者入群。
既然取名笔耕群,自会以文论道。队伍虽略显瘦小,但常有佳作呈现,令读者欣慰。群主国稳社,网名寒江雪邨,追随者卡西老潘、先知书店店长、老圃、老山泉……
卡西老潘,思想敏锐,笔触老辣犀利,独领风骚;景卫平,女性柔美与优雅并存,文章似涓涓细流,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朱春雨“以诗为文”,别有情趣。
笔者,追随者之一,虽无声无息,但从此便有了与稳社的相互认知与关注。
他是家乡精英、文坛翘楚。
八
都说稳社是真正的读书人,一点不假。他出身微寒,却视书如命,他坚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先贤们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比比皆是,周至先贤李二曲的求学路时刻激励着他,让他从小就懂得求知路上无捷径的古训。
“富贵必从勤苦来,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是杜甫读书的又一忠告。可在常态的读书已沦为一种奢侈的当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稳社读书,有口皆碑,早被文友们传为佳话。他说:“读书就像旅游,要不停地通往新奇的‘异在’,而不是沿着一贯的老路去做安全的操作。”
他还是大家公认的最会读书的人。他书多,不似那些装点门面扎虚势的俗流之辈,他的书是细读深读的。手也勤,朋友有借,常见边边沿沿写满随记和标注。
最会读书的人,最在乎的就是阅读取向,讲究书目选择。
稳社的个人阅读取向:“稀奇古怪的、高度边缘的、无法归类的、生僻冷门的,千方百计弄来读,想方设法认真看。”这与标新立异无关。他认为,凡“创意思维都不在基本面的内部、标准化的本身;独特的创造都是在夹缝中诞生的,也就是介乎边缘的、多元共生的产物,像生物一样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一言以蔽之,他要的就是四个字——“旁逸斜出”。他说趣味是读书人的魂魄: “读书人无趣,则形同走肉。”
九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提起稳社读书,不得不提“济美读书会”。发起人郭红娟,一群视读书为生活最大乐趣的家乡美眉小组合,因了稳社这个导师的加盟而办得风生水起。她们立目标、提要求,人人心里一把火。别看稳社平日少言寡语,可在与文友们谈书论道则无人能及。读书会定期定时定计划设栏目精选书目,有感悟有交流有发布,导向的作用毋庸置疑。
稳社《导读札记》近百期的《说莫言》,就颇具前瞻与引领。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脑残者因莫言而大肆诋毁诺奖,14亿人口的大国啊!莫言获此殊荣第一人,本是举国同庆之事,而官宣却近乎稀声,民间质疑声此起彼伏。稳社秉持批评家的操守,他认为不读莫言,就无法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至高水平。爱读莫言,“是因为其作品里,书写着隐微的人性和深刻的心灵史”。
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直面人生,直面人性的作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立于世界之林?莫言善于用最朴实最平凡的语言,写出最感人肺腑、最引人思考的农村生活和最复杂的人性,作为农民作家,他用文字打动了很多人,他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学历史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稳社说:“莫言获诺奖当之无愧!诺奖给莫言实至名归!”
《导读札记》的另一子目《读黑塞》,稳社将视野拓展到了世界经典名著的层面、哲学的高度。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可如果我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是一件多么向善和幸福的事呀。济美读书人懂知遇之恩,认为有国老师的加盟,她们是幸运的、幸福的。稳社则风趣道:“我只是济美读书会的一个‘炉头’而已,初见成效,那是大家的悟性和基础好。”他引导学员们阅读基础哲学知识,以批判性思维思考个人及社会的局限性,从而提升学员的自主思考能力。
稳社相信,有耕耘必有收获。“济美读书会”队伍一天天壮大,由开始的三五人发展到几十人,网课读者也很期待。我突然想起九十翁阎纲老师的读书感言:……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凡是知识分子都是非常有学养的人,而且还不止这个作用。我不是知识分子,我是个读书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学富八斗,一辈子手不释卷,快跨世纪的老人了,阎老竟这么谦逊、这么拼,可见学无止境,知识对人的强大吸引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以水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境界。我坚信,在稳社的督导下,在“济美”的推广坚守下,伴随周山至水的朗朗读书声一定会传得很远很远……
祝贺稳社!期待《旷野的风声》尽早付梓,以飨读者。
2023 年 5 月 4 日
吴兰兰,作家,现居西安。
《旷野的风声》,国稳社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5年9月版,68.00元。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