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水墨无相・名家共探水墨无相之境”这一展览标题,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哲学的精髓。其中,“水墨无相”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追求内在精神与意蕴,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的美学理念,它蕴含着道家“道”的无形与佛学“无相”的深刻哲学思考。“名家共探”则突出了展览的学术性与交流性,意味着众多书画名家将齐聚一堂,分享他们对水墨无相的独特见解与艺术实践,通过相互启发与切磋,共同推动水墨艺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迈进。整个展览不仅是视觉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艺术境界与哲学思考的深度对话,旨在探索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创新与传承。
文/北京墨真书画院
田博庵题《水墨无相》
【艺术家简介】
田博庵 字庚石,山东菏泽人,当代大写意花鸟代表性画家。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还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专题展览并多次获奖。画作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办公厅、怀仁堂、天安门管理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和多家权威艺术机构收藏。数十家专业出版社、报刊杂志和网络、电视等媒体专题、专栏介绍其绘画作品和艺术造诣;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2019年6月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庆祝中马建交45周年、中国传统文化国际行″交流活动;2019年11月上海朵云轩隆重举办《田博庵花鸟画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嵩山书画院院士。
【作品鉴赏】
植根中原气象雄浑
——田博庵大写意花鸟画的深厚基因与美学体系探析
在当代中国画坛,大写意花鸟一脉能脱尽纤巧、直抵雄浑博大之境者实为凤毛麟角。田博庵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以笔墨为根骨、以文化为气血,在宣纸上构建起沉雄壮阔艺术世界的卓然大家。
其画作初看撼人心魄,细品则韵味悠长,背后是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两大基因的深度融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艺术绝佳印证。
一、双源汇流:齐鲁风骨与中原气象的文化基因
田博庵先生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两片厚重的土壤——出生地山东菏泽的齐鲁文化,与其后深耕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豪迈与朴拙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烙印。菏泽古属曹州,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与豪迈气概早已融入地方民风。
这片土地上的地方戏曲高亢激越,鲁西南民间织锦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稚拙雄强,无不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艺术家最初的审美观。
这为他日后的艺术注入了"重"、"拙"、"大"的基因——一种不尚雕琢、崇尚力量的本真之美。
迁徙中原后,深耕于黄河文化、嵩山文化之中,田博庵的艺术视野得以从地域性的豪迈升华为历史性的雄浑。中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腹地,矗立着汉唐石刻,奔流着黄河泥沙,蕴藏着魏碑锋芒与摩崖石刻的沧桑。
他深参嵩山,感悟"汉三阙"那剥蚀千年却依然巍然的力量;临摹魏碑,体会那刀劈斧凿、入木三分的笔意。中原文化赋予他的是一种沉静、内敛而无比强大的气象。
这两种文化基因在他的艺术中完成了深刻的化学融合:齐鲁的"侠气"化为笔墨的"胆魄",中原的"古意"升华为画面的"境界"。于是,我们看到他笔下的花鸟不再是文人案头的小情小趣,而是拥有了与天地对话、与历史共鸣的磅礴力量。
二、笔墨铸魂:从"五笔"真谛到”气韵"化境
田博庵先生的艺术语言是其文化精神最直接与精微的外化。他的用笔用墨已臻法度与天趣圆融无碍的化境,一套环环相扣的笔墨心法贯穿始终。
"笔笔是笔,笔笔见笔"构成其笔墨体系的根基。他极致强调书法的书写性,每一笔落下都如高山坠石,充满力度与速度;每一根线条都蕴含着起、行、转、收的完整笔意,如屋漏痕,如锥画沙,苍劲老辣,力透纸背。
这种书写性使得线条脱离了物象轮廓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生命体,是魏碑与摩崖石刻艺术精神的现代表达。"笔笔是形,笔笔是墨"则标志着其笔墨体系的升华。在田博庵笔下,高超的书写性从未与物象造型脱离。
"笔笔是形"意味着每一笔都严谨为塑造物象服务,藤蔓的盘虬、荷杆的挺拔、禽鸟的喙爪,其形态、质感与神采皆由这"写"出来的笔迹天然构成。同时,"笔笔是墨"深刻揭示了笔与墨的血肉关系——无一笔是无墨之笔,亦无一处是无笔之墨。
笔的行进带动墨的干湿浓淡、聚散泼积;墨的渗化晕染又反过来定义笔的形态与韵味。二者相辅相生,在瞬间完成对形、质、光、影的综合表达,达到中国画最高的笔墨理想——骨肉相依,神采焕然。
"气息关联,气韵生动"是笔墨体系的终极圆满。田博庵通过笔与笔之间的顾盼、呼应、断连、聚散,通过墨与墨之间的浓淡互破、层次叠加,使画面上所有笔墨与形象形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一股蓬勃的"生气"在枝干间流转,在花叶间涌动,在画面的虚实空白中回荡,形成作品内在的、如音乐般律动的生命节奏。"气韵"因此而"生动",这不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精神与自然的共鸣。
三、图式与气象:"大音希声"如雷的沉默
在构图与气象经营上,田博庵先生展现出大家风范。其画面多为饱满式构图,物象充塞于天地之间却毫无拥塞之感,关键在于内在的"气"畅通无阻。
他通过笔墨的疏密、虚实、黑白关系,在饱满中营造出无限空间感。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充实、饱满、向上的生命激励,一种不可撼动的稳定感与力量感。他的画作不追求表面的喧闹与华丽,而是内蕴"大音希声”般的沉默力量,仿佛夏日暴雨前的闷雷,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种力量来源于文化积淀的自信,来源于笔墨锤炼的底气,更来源于艺术家对生命本真的深刻体悟。他画的是荷塘、藤蔓、禽鸟,但观者感受到的却是如秦汉之风、如黄河奔流般的雄浑与永恒。
四、借古开今:通往世界的民族艺术之路
田博庵先生的艺术道路深刻诠释了"借古开今"的真义。他深入传统,临摹写生,深参深悟,但这一切的终点不是为了成为古人,而是为了"化古为我",形成自己"独特厚重的中原风貌"。
他深信"艺术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他的画正是从齐鲁与中原这片沃土中自然生长出的参天大树,其根系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岩层。
正因为其"本土性"如此纯粹、如此深刻,他的艺术反而超越了地域局限,具有了世界性的沟通能力。
那种对力量的赞美,对生命的礼赞,对朴拙之美的追求,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因此,田博庵先生的艺术生动地证明了"本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
田博庵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是一座用笔墨砌成的文化丰碑。它让我们看到,在浮躁的当代,依然有艺术家能够沉静下来,以数十年的刻苦实践,将一方水土的精魂、千年文化的基因熔铸于笔端,开创出既承载历史重量又充满现代生命力的艺术新境。
他的画不仅可"看",更可"读"、可"品"、可"悟"。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便是走进一场关于力量、关于生命、关于文化根性的深沉对话。在这对话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永恒回响。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