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秋(散文)
文/蒙吉品
秋日的阳光总是格外慷慨,将整个古都咸阳浸在蜜糖般的金色里。我站在书房窗台前,看见院子那银杏树叶由绿已转黄,像被风翻动的书页,簌簌地落着。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年幼时在乡下,爷爷总爱带我去村外田间散步。那时他常常自言自语地说:“秋是天地间果。实在的节气,不似春的娇嫩,夏的浮躁,冬的凛冽,它把一年的丰饶都摊开来献给人们。”
秋的丰饶确乎是摊开来的。每每来到菓蔬市场,南瓜堆成小山,橙红的表皮上还沾着晨露;柿子像小红灯笼盛满累筐,果皮泛着釉质的光泽。最动人的是果农手掌纹路里嵌着泥土,却笑脸盈盈地吆喝着,声音里带着自信和满足,仿佛整个夏天的艰苦劳作都化为这些沉甸甸的果实。记得有次在农贸市场里买大枣,摊主热情地抓一把大枣硬塞给我手里,开口笑道:“自家树上结的,尝尝,甜得很!"我尝过一口后,的确稣脆香甜可口,倍觉满口香。
秋色更是泼墨般斑斓幽美。城里人总爱钻山爬秦岭,溜渭河滩,可我总觉得郊外田间更诱人。放眼田园庄稼地里,稻谷等农作物收割后,田垅像五线谱般整齐摆放在田地里,偶尔有麻雀飞落其间啄食。湖边的芦苇荡在风中起伏,银白的绒穗与湛蓝的天空形成奇妙的映照。深秋时路过一片枫林,落叶铺成厚毯,踩上去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响声,仿佛大地在歌唱金秋大美时光。有一次来到咸湖附近的池塘边,见远处湖中轻舟荡漾,碧波粼粼;看荷塘中枯枝歪斜地立在水中,残破的荷叶边缘卷曲着,却仍保持着优雅的弧度,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倍感欣慰。
秋味最是缠绵。清晨推窗,能闻到左邻右舍家里煮桂花糖芋苗的香甜;傍晚散步,街坊邻里炒栗子的焦香混着炒山楂的酸甜味,勾得人馋涎溢口。回想起小时候在老家中秋节前后,母亲常常熬梨膏,用以止咳祛痰防感冒。其法是将雪梨削皮切块,与冰糖、川贝一起放在砂锅里慢炖,蒸腾的水汽笼罩整个厨房,母亲边搅动梨膏边念叨:“秋燥冬干最伤肺,这个单方可传了三代人了。”待梨膏凝成琥珀色,盛在瓷罐子里储存。平时食用时,舀一勺兑温水饮用,止咳化痰。梨膏汤能喝出阳光晒透果实的真味道。
秋声也别有韵味。雨打梧桐是清冷的,像玉珠落在青石板上;蟋蟀在墙根底低吟,声调忽高忽低,像在调试琴弦;最妙的还是夜半闻雁鸣,声音从云层里漏下来,拖得老长,不由得让我想起边塞诗里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名句。记得有一次去市图书馆古籍部翻阅资料,翻到一册《东京梦华录》,泛黄的纸页记载着北宋开封的秋景:“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万株,菊品极盛。”于是便想象在千年前的京都市井如此繁华,忽然觉得秋声就在耳旁,转眼间,便又觉得这只是换了时空继续吟唱罢了。
秋思是淡淡的,像宣纸上晕开的墨痕。游子见落叶会想家,农人摸谷穗会算帐,文人望残荷可悟道。诗人王维曰:“空山新雨后”,女词人李清照叹曰:“满地黄花堆积”,其实都是借秋色浇心头之愁。我也常想,秋的伟大在于包容所有情绪一一它允许你可为凋零感伤,也可为收获欢欣;它既提醒万物终将沉寂。就像花园里的菊花,每年霜降后依然准时绽放,金黄的花瓣上凝着的露,仿佛在说:你看,我又来了。
林子里,最后一片银杏叶终于飘落,我弯腰拾起,叶脉清晰如掌纹。这些直观的景象,更让我明白:品秋,何必远求,一叶知秋,一粥一饭,一草一木,皆是秋的杰作!

☆作者简介:
蒙吉品:笔名梦乡,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省级刊物《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理事,《蓝月亮诗刊》签约作者,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歌学会会员,秦都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省、市报社和广电台通讯员。爱好文字工作,喜欢写作,先后在省、部、市报刊及广电发表过一些文章。2023年6月参加全国“第三届《新时代艺术名家》大赛"获得一等奖。又先后在好多网络平台发表文章数百篇(首)。还陆续在《青年文学家》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数篇(首),荣获《优秀作家》奖。已出版《梦魂诗香》作品一部。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